章林  >>  正文
【全球史中的生物与人】牛:寓意和牛文化
章林
2023年11月07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作为与人类长期共处、相依相伴的重要动物伙伴,人们对它有比较深切的了解,赋予其广泛的寓意。我国农牧业文明发达,人们对牛充满了无限的敬仰和赞美之情,由此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牛文化,为人类文明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

据学者研究,约1800万年前出现最早牛类,随着环境变化,草原不断扩展,牛科动物不断繁盛,至今已发现的牛科动物有137个现生种和300多个化石种。最早的牛类是一种野牛,与当今的牛相比,体型更大,奔跑速度更快,性情也更加凶猛。从桀骜不驯的野牛到勤勉踏实的家牛,要归功于人类的驯化。在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农牧业的起源,野牛逐渐被人类驯化成家养的牲畜。从此以后,牛作为最常见的动物之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

关于将野牛驯化为家牛的过程,世界各地有相似之处。在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的仰韶文化中均能看到已经被驯化的家牛。此外,也有一些野牛始终没有被驯化成家牛,而是成为人类的狩猎对象。与野牛相对,家牛由于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和栖息地,这使它逐渐成为具有经济、社会、礼仪等价值的动物之一。

在古代农业社会,牛的畜力开发引发出一场生产力飞跃的“畜力革命”,推进数以千年的农耕文明延续和社会文明进步。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逐渐取代了耕牛的位置,牛逐渐转向为人们提供低脂高蛋白的牛肉和牛奶。当然,牛还有许多其他用处,如牛皮可以用于制革,牛骨和牛蹄可以用于制明胶,牛黄可以用于制药,从牛脂肪里提炼出的牛油可以用于制造肥皂、蜡烛、炸药等一系列产品,可以说牛全身都是宝。

(二)

牛与人类相伴近万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把对牛的种种情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牛广泛的寓意。

牛作为人类最忠实的陪伴者,充满了对人类的温情,因而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勤劳和奉献的寓意,并因此被人们所崇敬和喜爱。尤其是在我国古代,利用被驯化的牛和铁犁耕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的一次技术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随着“牛耕”技术逐步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牛总是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地开垦荒地,不停地辛勤耕耘,因此人们把吃苦耐劳、攻坚克难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比喻为老黄牛、拓荒牛和孺子牛。

由于牛有着宽大的骨架和健壮的肌肉,从远古时代起就成为力量与勇气的化身。在我国,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是人身牛首、力大无穷的形象,被誉为战神的蚩尤也是“人身牛蹄”“头有角”。古埃及人在绘画和雕塑中,常常把牛塑造成一个太阳神,很多法老就头戴牛角帽来增加自己的威慑力。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的化身之一就是公牛。在印度教神话中,牛更是代表一种伟大的力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如今,世界各国的许多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比赛也喜欢用牛作为自己的队名或队标。

牛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生产力,不仅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畜力,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物资的重要来源,常被赋予财富与地位的寓意。《礼记》对祭祀礼的规格作了记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也就是说,只有天子、诸侯、大夫才有资格用牛作为祭品,由此可见牛在国家祭祀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要割牛耳歃血,并称盟主为“执牛耳”,象征拥有最高权力。在古埃及神话中,丰饶及生产之神阿匹斯的形象便是一头公牛。在古希腊,有些城邦将牛的形象铸造在货币上。如今,在许多国家的金融证券公司前往往也有牛的形象存在,寓意大发利市、财源滚滚。

(三)

中国牛文化的历史渊源甚远。在原始先民的岩画中,牛就是被着重表现的一种动物。牛的纹饰或造型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和陶器上。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类似牛头的符号以及以牛作为牺牲献祭的习俗。此外,牛的艺术形象,在器皿、兵器、用具、乐器、工具、装饰品上也随处可见。

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两个用牛作为偏旁部首的汉字,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国牛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是“物”字,《说文解字》对“物”的解释为:“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物”由牛而不由其它动物或植物引申而来,表明牛文化观念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心中。二是“件”字,从结构上就明显可以看出,人和牛是一种联系紧密、互相依存的特殊伙伴关系。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因此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牛是关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唐朝大臣张廷珪的一段话清楚地表达了古代政治家的这种想法:“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由于牛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许多朝代,牛是禁止屠宰的。直至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谈到“农民诸禁”时,仍旧强调:“牛。这是农民的宝贝……故牛是杀不得的。”

牛在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是常客。我国古代有关牛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数不胜数。成语如老牛舐犊、汗牛充栋、多如牛毛等。牛作为十二生肖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也是妇孺皆知。《诗经》中的《无羊》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牛羊繁盛的场面。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著名诗人都有脍炙人口的咏牛诗。南宋李纲的《病牛》则通过表现牛的不辞劳苦与奉献精神,表达自己忠心国家、报效众生的信念。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名联,更是家喻户晓。

牛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中。远古牛崇拜的种种形式,有许多流传下来,成为今天的节日或习俗,如牛王节、洗牛节、斗牛节和鞭春牛、送春牛等。

总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和牛结下了深厚情结,牛文化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我们了解和传承牛文化,对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发表于《学习时报》2023年11月3日第7版)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