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是福州古称,被誉为“海滨邹鲁”,自古就有兴文重教的传统,近代诞生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林祥谦等一大批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的名人志士,赢得“晚清风流出侯官”的赞誉。值此第二届侯官论坛举办之际,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教授撰写《清代侯官文化名人与台湾》一文,阐释侯官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重大的育人价值。
清代侯官文化名人与台湾
台湾俗谚“无福不成衙”说的是清代台湾各级、各衙门都有福州人担任教职或幕友,其中包括刘家谋、陈石遗等侯官历史文化名人。
清代地方官办教育机构称“儒学”,各级(府、州或厅、县)儒学的主官分别是教授、学正、教谕,又各设训导作为副职。台湾厅学未设学正而以训导主之。据我闻见所及和不完全统计,清代有侯官进士3人、举人36人、贡生8人 、附生4人等51人曾任台湾教职52任,占台湾教职总任数641的8%。其中,侯官文化名人、举人刘家谋在台湾府学训导(1849—1853)任上,留心于采风问俗、显幽发微之道,广泛而细致地记录和描写台湾山川文物、岁时年节、风俗礼仪、历史人文、言俚语、饮食服饰、气候物产、佛寺道观,有“引注详实,足资志乘”之誉(连横语,见《台湾诗乘》),其《海音诗》和《观海集》具有文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代表了清代台湾采风诗的最高水平。1849年,刘家谋离开福州安民里(今安民巷)家门时,有《出门》之诗,诗中用“三年以为期,无事愁眉锁”句劝慰妻子。然而,1853年刘家谋在台湾“卒于任”,他最终献身于台湾的文化教育事业。
幕友又称幕客,俗称师爷,是各衙门主官私人聘用的助手,在衙门里协助处理钱粮、文案、刑名等事务。侯官历史文化名人、举人陈衍于1886年9月“赴台湾刘爵帅抚部之招”,到台入于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中“掌记室”,刘铭传抚台期间的不少文件乃出于陈衍之手。陈衍到台后,“抚部召往观战,遂与京卿文案郭宾石年丈同往”。
“京卿文案郭宾石年丈”也是侯官文化名人、举人,他当时在“帮办台北抚垦事务”的林时甫幕中“充文案”。郭宾石与陈衍于1882年同榜中举,所以陈衍称之为“年丈”。
另从郭咸熙之子郭曾圻等人的《家慈林太恭人七秩寿辰征诗文启》所记“丙戌,台湾抚垦大臣林延充文案”看,林时甫在“帮办台北抚垦事务”任上(据朱寿彭《光绪朝东华录》,林时甫是1886年二月奉旨“前往台湾帮同刘铭传办理台北开垦抚番事务”的,1888年十二月始得“帮办台湾抚垦大臣”的实缺)还聘有郭咸熙为幕友。
郭咸熙是郭宾石的堂兄,清同治癸酉(1873)举人。郭咸熙、郭宾石出自侯官名门,其父辈兄弟五人中,郭柏荫是清道光壬辰科翰林,郭柏心、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分别为清道光壬辰举人、道光甲午举人、道光庚子举人和咸丰辛亥举人,人称一门俊秀。郭柏芗也曾于1874任台湾噶玛兰厅学训导。唐景崧在台湾兵备道、台湾布政使和台湾巡抚任上先后辟置的幕府里,也有侯官幕友郭宾石(名昌)、方家澍(雨亭)、周景涛(松苏)、施沛霖(右生),其中方家澍和周景涛后来均为清光绪壬辰科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