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黄兄好美食,自称“吃货”并引我为同道。近日,我们一起吃“酸菜鱼”。席间,他醉眼朦胧地看着我说:“您写过美食的故事,对不?有几段可以是吃货餐叙的话题,快快抄写了给我,好不?”归来翻检旧著,快快抄写了如下几段,快快用微信发了给他。
一是《倾听美食》里说的:刚插队的那年,知识青年刹不住“大串联”的惯性,农闲时就到其他知青点走动。有一天,我们知青点来了一位客人(他后来是海峡两岸知名的电影剧作家)。这位老兄带了一本《名菜食谱》。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大家喝足了清汤寡水就聚在一处,听他念《名菜食谱》:第一道名菜是“红烧鹿冲”,“取一鹿鞭,砂锅文火炖之”云云。全屋知青听他念了一道又一道名菜的食材和烹制,居然没人插嘴打断他。我们都忘不了知青点里这“倾听美食”的情形。后来读钱仲书的《通感》,始知“在日常生活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难怪那天个个听得瞪眼咽口水。多年后知青回城,大家还真的聚会尝了一回“红烧鹿冲”哩。
二是《歌唱美食》所记:几年前在金门大学的学术研讨会上,有位台湾学者的讲题特别好。她从说唱文学、从日据时期台湾版的闽南语歌仔册,来演讲美食文化。她在演讲临末提出待解的疑问:按照歌仔册里上菜的次序,上荤菜时有甜点“冬燕”,上甜点时却有荤菜“虾仁”,这是为什么呢?我举手要求发言并谓:“冬燕”不是甜点燕窝,而是福州名菜“肉燕”加调味的冬菜(用大白菜腌制而成)。用精瘦猪肉手打而成的薄片叫燕皮,燕皮包肉馅叫肉燕,下锅煮加冬菜则叫冬燕。福州有两道名点,肉燕叫“肉包肉”,鱼丸(包有肉馅)叫“鱼包肉”,都是好吃得不得了!台湾民彦“福州师傅三把刀:厨刀、剪刀、剃头刀”,说的是福州来的厨师、裁缝和理发师傅很受追捧。福州厨师烹制的福州菜当然也很受追捧。至于“虾仁”,是甜点“虾仁酥”的简称,花生去膜研粉、用酥脆糖衣包裹、制成虾仁节状。在闽、台两地,逢年过节,茶叙餐会,总少不了此物。记得我当时还说:现在已到饭点,此时讲美食文化特别搞笑。这话真的搞得全场一阵欢笑。海峡两岸流传的闽南语歌仔册,有以美食为题材者如《十二碗菜歌》等。歌唱美食,这真叫一个爽!
三是《藏不住的书卷和书卷气》里关于台湾美食家朱振藩的:我得过台湾友人、美食家朱振藩先生的赠书,奉为至宝。然而,有前辈师友来访,见了不胜喜欢便要了去。啊,朱先生给我的是藏不住的书卷。我也曾亲聆朱振藩先生讲美食文化,见其神情温柔而亲切,有如讲起或者见到心爱的女人;其言谈也,则娓娓动听,广征博引,给人予生活的真谛、读书的趣味和新知的启迪。朱先生给我的最深印象是那一股藏不住的书卷气。西谚有云:“上帝造人,把肚子放在中间。所以饮食是生活的中心。”又有西人尝谓,“除了诱惑,我什么都可以挡住”,美食就是挡不住的诱惑。我想,西人看我们过年一定羡慕嫉妒恨:年兜时节,人人、事事都兜着年转、都少不了美食。我又想,喜欢美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两岸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完全相同的。
附带言之。近日,美食“酸菜鱼”及其话题在海峡两岸很火。喜欢美食、热爱生活,两岸百姓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