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  >>  正文
台湾的古早名
汪毅夫
2024年02月19日

说起台湾的古早名,首先应该说的是“夷洲”。然而,我也首先要说:不应该相信秦代徐福到过夷洲(台湾)的传说。《史记•淮南王传》:“秦皇帝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林惠祥教授1931年“更考《临海水土志》及《太平御览》”,证明“徐福所止非夷洲”。他说:“《史记》所述传说谓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而夷洲四面皆是山溪,此其不合一;夷洲之民尚极塞陋,徐福所率系开化民族,且携有百工而行,若留居夷洲不应绝无痕迹,此其不合二”。

汉至三国时期,台湾的古早名是“夷洲”。三国时吴国人沈莹《临海水士异物志》(《临海水土志》)记:“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皆是山溪,人皆髡发穿耳,女人不穿耳。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有犬,尾短如麋尾状。此夷姑、舅、子、妇,卧息共一大床,日不相避。地有铜铁,惟用鹿格(角)为矛以战斗,磨砺青石以作弓矢。取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余日乃啖食之,以为上肴也。”用林惠祥教授的话说,沈莹所记“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无所指”。

在隋至元代的文献里,流求(琉求、琉球等)是台湾的常用名。例如,隋以“流求”称台湾,《隋书》有《流求国传》;宋时称台湾为“琉求”,《宋史》有《琉求传》;元代以“琉求”、也用“琉球”指台湾,《元史》有《琉求传》,元人汪大渊《岛夷志略》有《琉球》篇。“明洪武五年遣使至今之琉球,琉球即随以入贡,其后明清两朝使命频通,而流求或琉求之名乃移,以指今之琉球,至台湾则改称小琉球”(林惠祥教授语)。

台湾的古早名还有不少。例如,许地山《窥园先生诗传》(1933)提及的“花都岛(花摩娑)”和“毘舍那(或作毘舍耶)”。“花都岛(花摩娑)”之名是外人取的,也译为福尔摩沙,意为“美丽”,虽无贬义,但违背“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昆舍那(毘舍耶)”也见于明修方志《闽书》,考台东南岛语族人自称Panchia,音颇近,名或出于此。

季麒光《蓉州文稿》记:“明之万历间,海盗颜思齐据有其地,始称台湾”。有不少学者认为或认同,“台湾”是闽南语“大湾”的记音。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他致书荷兰守军,义正辞严地宣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台湾之名因中国而响亮。

【责任编辑:吕佳珊】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