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茶叙,有友人垂问:《山海经》有句话说“闽在海中”,“闽”即福建,福建曾经四面环海吗?我想过、也写过这个问题。按照我的理解,“闽”指福建古民族包括古闽越族,“闽在海中”说的是久居台湾的古闽越族等。现存最早的福建方志是《三山志》《仙溪志》和《临汀志》。这三部宋修方志都提及周代文献所记“七闽”。《三山志》中提到“《周礼》:职方掌天下之图与其地,七闽与焉”,《仙溪志》中有“周《职方》载七闽”,《临汀志》提到“《周官•职方氏》:七闽之地”。以“闽”名地,则“闽”为地名。然而,《周礼》所谓“七闽”乃同夷、蛮、貉、戎、狄等族并列而称“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闽”之本义为古民族名。所以,古之学者如汉代郑玄注曰“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所服国也。”汉代许慎亦谓:“闽,东南越,蛇种。”近之学者蒙文通指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用为族称,泛指古沿海之民族。”《辞海》亦以“古族名”为“闽”的第一义项。三国时吴国人沈莹著《临海水土异物志》记夷州(台湾)的风土人情颇详。书中有夷州(台湾)“呼民人曰弥麟”语。叶国庆教授指出:弥麟缓读(或者说切音)即是“闽”,轻唇韵。《正韵》:闽,弥麟切,其音和“弥麟”相同。沈莹说夷州呼民人曰“弥麟”。此应是闽越族人自称。古闽越族既然住居台湾自称“弥麟”,足见书称“闽在海中”自合乎史实。
1931年,林惠祥教授发表田野报告《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文,报告既指出“台湾番族”保存有古闽越族的蛇崇拜文化,认定“台湾之番族与大陆之汉族有关系也”,又注意到“台湾番族”之“体质、言语、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多有相同之点”。1948年,林惠祥教授的同辈学人凌纯声教授在《中国教育年鉴》之《边地教育》里提出:“中国边疆民族,依其语言的系属,可分为汉藏、阿尔泰、印欧、南亚及南岛五系”,“在台湾之太么、萨衣设特、蒲嫩、朱欧、派宛、阿眉、野眉等族均属南岛系之高山群,人口共十五万至二十万。”凌纯声教授明确而准确地将“台湾番族”列为“南岛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实施“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在南岛语族漫长的起源、扩散过程里,古老的福建和福建古民族包括古闽越族应该是源头和始发地。附带言之。记得30年前,我曾经报告:刘家谋《台海竹枝词》(1850年)有句并注云:“手牵手放寻常事(娶妻曰牵手,去妻曰放手)”;连雅堂《台湾语典》记:“土番娶亲,亲至妇家,携手以归。沿山之人习见其俗,因谓妻曰牵手”;林豪《戏咏南洋方言•牵手(夫妇常称也)》云:“女萝牵菟丝,携手成怨侣。妻贵而夫荣,以身皆妻有。出入必相牵,如倚左右手。”据刘家谋、连雅堂、林豪所记,台湾方言里的“牵手”一语本出于台湾“番族”和南洋马来人的南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