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许世英和胡朴安,有台湾学界友人告诉我,许世英在福建巡按使任上“巡视闽海各县”后,有《闽海巡记》(1915年)记其事。据该书,其步履及于金门,陪同他登岛的有“许、俞、胡三员”即许兆桂、俞绍瀛(据我所知,俞绍瀛时任警察厅长)和胡朴安。友人还告诉我,他在台湾读大学中文系本科时,胡朴安的《训诂学》和胡道静(胡朴安侄)的《中国古代的类书》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我也记起,上海书店1999年出了《文坛杂忆(初编)》《文坛杂忆(续编)》,书中记有许世英和胡朴安的故事。
许世英和胡朴安是安徽同乡、福建巡按使署和北洋政府交通部的同事,还是儿女亲家。胡朴安长女名渊,诗有家风,画则以古为法,尤善山水。有《南香诗草》。胡渊适许世英之第三子许诚。“婚后甫两载,宝婺星沉,年仅二十六岁。有才无命,可叹也。”
胡朴安一家多能诗。朴安祖父胡雪堂,有《养拙斋诗集》。朴安父胡爱亭,有《拙斋诗》。朴安兄胡伯春,有《伯子诗集》。朴安弟胡寄尘,南社诗友,有《江村集》。
胡朴安与陈独秀有一段“文字交”:陈独秀对文字学钻研颇深,有文字学著作《实庵字说》《文字学注释》。朴安17岁开始读《说文解字》,尚未读通便谓《说文解字》须加修改。陈独秀曾听其论,大笑不止。胡朴安后来在上海加入国学保存会,读文字学书籍40余种,始悟当年浅薄。深入钻研后,胡朴安有文字学著作《文字学研究法》 等10余种。
1916年,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胡朴安随北洋政府交通部长许世英任秘书。一日,陈独秀请胡朴安吃饭,托胡朴安向许世英招股以将上海群益书局扩充为公司。许世英答以“多少总有报命”。言毕未及一月,许世英在政界风潮中被迫辞职,胡朴安也去职回到上海。在上海,陈独秀犹追问招股事下落,胡朴安“不得已逡巡而退”。
胡朴安是太极拳家。“南社前辈、国学大师胡朴安,人人皆知其擅文辞,好诙谐,而大师之能武术则知之甚少。补白大王、旧闻记者郑逸梅曾在《近代野乘·胡朴安之警惕语》中提及‘余识胡丈早。其时,丈善打太极拳,体殊健硕。某次晤之国学会席上,宴罢余兴,鉴湖女侠之女公子王灿芝舞剑,丈打太极拳,腾挪纵送,变化万千,白发红颜,相映成趣’。盖大师实为上海第一家公开教授太极拳的‘致柔拳社’第二届毕业社员。”
许世英举人出身(汪按,应为拔贡出身),诗文俱佳。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许世英极愤慨,曾有诗痛责内战,诗云:“白山黑水烽烟急,又报辽西失锦州。煮豆燃萁徒自伐,卧薪尝胆竟无谋。三韩庐墓思箕子,东海风帆痛戚侯。岂止长城终不保,夷歌到处动悲愁。”
胡朴安有日记43本,据说收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
附带言之,我藏有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据书前中华书局的出版说明,及书后胡道静记于“四平大楼海隅文库”的后记,该书“共12章。初稿写成于1966年夏”,“原稿的下半部已于十年动乱中损失”。胡道静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乃在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英人李约瑟博士对胡道静予以高度评价。李约瑟几次到沪,都提出要见胡道静,这从旁促成了胡道静遭遇和待遇的改善:胡道静一家搬进了“气势恢宏的四平大楼十楼”。这便是《中国古代的类书》后记最末一行里“四平大楼”的由来。《文坛杂忆(续编)》有文记“胡道静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