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全球史中的生物与人】小龙虾:从外来物种到美味食材
章林
2024年03月01日

提起小龙虾,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到了一些传统佳节,小龙虾更是成为深受大家青睐的餐桌美食。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小龙虾并非我国的传统食材,而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那么,作为外来入侵物种的小龙虾凭借什么样的魅力,征服消费者味蕾与市场的呢?

小龙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学名克氏原螯虾,因其与海中龙虾的外貌相似,体型更小,故得此名。小龙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地区,由于其具有观赏和食用价值,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为有意引种。现在,小龙虾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此外,一些小龙虾在养殖过程中逃逸到外部环境中,由此形成了数量巨大的野生种群。

小龙虾食性广泛,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繁殖速度极快,因此一旦传入一个新地区,即可迅速建立野生种群,从而带来生态隐患。首先,小龙虾啃食植物的根系,直接破坏农作物与天然植被。其次,小龙虾生性凶猛好斗,凶残贪食,能捕捉多种原生生物,对当地鱼类、贝类以及水生昆虫等威胁较大,可改变当地食物链网络的结构和组成。另外,小龙虾有掘洞筑巢的习性,可对当地的土壤结构、农田和水利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小龙虾虽然具有较强的破坏性,且被视为外来入侵物种,但经过不断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小龙虾在食用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已经成为世界性食品。从总体上说,小龙虾作为一种水产资源,只要养殖者加强管理,为它的生长营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对人类而言是利大于弊。

小龙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与热量含量低,钙、磷、钠和铁等含量丰富,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食品。小龙虾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价值,具有补肾、健胃和保护心血管系统、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此外,小龙虾可以有效地清除鱼的排泄物以及青苔,有助于水文环境的整治。

早在18世纪末,小龙虾便成为欧洲消费者的重要食品。200多年来,小龙虾在欧美国家消费者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可。与国外相比,小龙虾被端上我国餐桌的历史并不长,在20世纪后期,中国人才开始较为广泛食用小龙虾。

在我国,因为缺乏详细的资料,已经无从考证小龙虾是如何引入的。一般认为,20世纪初小龙虾被日本作为牛蛙的饵料从美国引进,并大面积地繁衍和扩散。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小龙虾作为饵料或者观赏物种,由日本引进到江苏南京一带,但当时并没有大面积扩散,其分布主要局限在江苏境内。20世纪60年代,小龙虾的食用价值被发掘,养殖热度不断上升。20世纪80年代,随着水产专家的关注以及小龙虾的食用在全国盛行,许多省份纷纷引种并开展养殖活动,由此使得其在我国迅速繁衍和扩张。后来经过不断研究和挖掘,各种口味的小龙虾在我国各地推陈出新,如麻辣小龙虾、蒜香小龙虾、清蒸小龙虾、油焖小龙虾、烧烤小龙虾等,不仅成为美食盛宴上必不可少的佳品,更是成为一种社交文化的载体。

如今,经过水产科技工作者、养殖从业者多年的探索、实践以及各地的宣传和推广,小龙虾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最热门的品种之一。由于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虽然养殖历史较短,但发展迅猛,形成了庞大产业,甚至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解决城镇就业和繁荣服务业的“金疙瘩”。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坐落于“中国小龙虾之乡”湖北潜江的当地高校甚至还开设了“小龙虾”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小龙虾可用于食用的部分很少,只有全身的20%—30%,剩下70%—80%(主要是虾壳、虾头)的部分往往被一弃了之,既造成了浪费,又制造了生活垃圾。事实上,小龙虾食用后所剩下的部分并非“废物”,而是可以作为化学工业原料进行开发利用。在虾壳和虾头里,富含再生资源——甲壳素、虾青素、虾红素及其衍生物。这些再生资源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纺织、印染、化妆品等行业,生产和衍生出近百种高附加值产品。而这也正是高校开设“小龙虾”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小龙虾在全球食物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本文发表于《学习时报》2024年3月1日第7版)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