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中国故事】忠勇双全 文道合一
章林
2024年03月09日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著作被编为《韩昌黎集》。

耿介危言 因文荣辱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父亲韩仲卿在他3岁时去世,长兄韩会与嫂郑氏将其抚养长大。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18岁的韩愈独自前往长安,游学京师并参加科举考试,然而此行并不顺利。当时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吏治败坏,科举尚未采取糊名制,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因此,从贞元三年至五年,没有背景的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告失败。贞元七年(公元791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考试,被时任主考官、有举贤任能之名的陆贽赏识,终于登进士第。

但是,考中进士只是取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必须再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获得官职。为了入仕,韩愈次年参加了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但遭遇失败。接着,他又连续两次参加考试,仍旧未能中选。其间,韩愈三次给宰相上书,自我推荐,均未得到回复。苦于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施展,他写下千古名篇《马说》,抒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并无奈地离开住了近十年的京师长安,前往东都洛阳。直到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才通过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后又多次辗转中央和地方为官。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韩愈被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他在查访中发现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而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隐瞒实情,对上谎报关中粮食充足,对下继续强征赋税。韩愈为民请命,上奏《论天旱人饥状》,陈述实情。没想到,此举不但没有引起朝廷重视,反遭李实等谗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一年多后,唐顺宗即位,韩愈被任命为江陵法曹参军。不久,由于得罪了宦官,又被调为河南(洛阳)县令。在任职期间,韩愈发现藩镇武将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图谋不轨,决意揭发这些官员的违法行为。迫于韩愈一向耿直、直言敢谏,不法官员们惧怕他,也便有所收敛。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韩愈感叹仕途多磨难,便以自嘲的方式创作了《进学解》,写出常被后人当作座右铭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当时的宰相看到这篇文章,十分同情他,认为其有修史的才识,便调他负责史书编撰工作。后来,韩愈又被晋升为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

正当仕途顺风顺水时,一场因谏言而起的风波又骤然而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唐宪宗派遣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许多达官贵人都盲目追随,一时间长安城内信佛礼佛之风盛行。韩愈看到迎佛骨劳民伤财、民怨积多,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言辞激烈地陈述其危害,阐明奉迎佛骨不仅有违先王之道,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应将佛骨这个蛊惑人心的“朽秽之物”“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宪宗览奏后震怒,要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大臣极力劝谏,皇亲国戚们也为其说情,韩愈才免逃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造福一方 平定藩乱

被贬潮州后,本着“上报国家,下泽黎民”的理念,韩愈关心农桑、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将中原先进文化带到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为当地民众做了很多好事,“驱逐鳄鱼”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潮州地区鳄鱼成灾,韩愈亲自撰写《祭鳄鱼文》并发动群众数次围剿,解决了常年困扰百姓的鳄鱼伤民问题,赢得百姓信任。

与此同时,韩愈为获得宪宗原谅,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其实也是了解韩愈的,看完奏表后,便对宰相说道:“我昨天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想起他劝谏我不要迎佛骨之事,他是真的爱护我的,我怎么能不知道呢?”很快,韩愈得到宪宗的赦免,迁任袁州刺史。抵达袁州时,宪宗已经去世,穆宗即位。同年九月,穆宗召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韩愈由此获得重返中央朝廷的机会。那年冬天,他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当时,成德军都知兵马使王廷凑杀害新任上司节度使田弘正,又遣人杀冀州刺史,占据冀州,并派兵围困深州,将新任命的深冀节度使牛元翼困在城中,以此要挟朝廷正式授予他节度使之职,河北地区陷入混乱。朝廷震骇,派裴度等人带兵征讨,但直到第二年二月都没有结果。穆宗无奈,只得承认王廷凑的节度使身份,并任命韩愈作为宣慰使前往镇州进行安抚,希望能够劝说王廷凑解除对深州的包围,放出牛元翼。

当年颜真卿正是去劝降叛乱的李希烈而被杀害的。如今,王廷凑穷凶极恶、杀人如麻,且成德军中秩序大乱,主帅不能控制悍兵强将,作为宣慰使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不测。因此,韩愈即将出发时,文武百官都替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穆宗也有些后悔,下诏嘱咐韩愈见机行事,不一定要进入叛军军营。韩愈只留下了一句“止,君之仁。死,臣之义。岂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之理”,便毅然疾驰而去。

韩愈到镇州后,迎接他的是王廷凑及其麾下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的将士们,到达驿馆后,将士们仍手执武器围在庭院中。见此情形,韩愈没有慌乱,从容应对。王廷凑对韩愈说:“军队之所以动乱不安,均是士卒所为,并非我的本意。”韩愈听后,大声驳斥道:“皇上认为你有将相之才,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想不到你竟然指挥不动这些士卒。”话还没说完,有一士卒手执武器上前几步道:“先太师(指王武俊)为国家击退反贼朱滔,如今他的血衣仍在这里。这样的军队有什么地方辜负了朝廷,以致被当作叛贼?”韩愈答道:“我还以为你忘记了先太师的功劳与忠诚,还能记得就好。他开始时叛乱,后来归顺朝廷,便得到了加官晋爵,因此,由叛逆转为富贵,难道很远吗?”接着,韩愈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朱泚、吴元济、李师道等叛将为例劝说众将士,坚持割据叛乱不会有好的下场,只有归顺朝廷才是长远之计。王廷凑害怕众人被韩愈说服,吓得赶紧调转话头,问他此行的目的究竟为何。韩愈表示朝廷希望他能够解除对深州的围困,释放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韩愈的要求并设宴款待。随后,牛元翼突围而出,王廷凑也没有派兵追赶,河北的困局得以平息。一场风波,终因韩愈的忠勇而消弭。韩愈此次宣抚镇州,有力震慑了割据势力,缓解了当时藩镇的紧张局面,使得唐朝暂时恢复了安定。

圆满完成任务后,韩愈回朝,穆宗大喜,转任其为吏部侍郎,次年又将其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自此在仕途上,韩愈走到了人生巅峰。由于他耿直刚正,当时的官员们都害怕他,就连宫中的神策军将士都私下里相互告诫道:“韩愈连佛骨都敢烧,我们可不敢犯法,顶风而上啊。”

倡导古文 复兴儒学

韩愈不仅是一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恪尽职守的正直人臣,还是辞章巨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与那些朝廷诏令、制诰王言一样都是抒情言志的重要途径。早在二十几岁时,韩愈就明确提出“修辞明道”的主张,表明要通过文章的写作来阐明儒家之道。他的作品不乏针砭时弊、倡言明道的内容,如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刚被诏回京后不久,他就针对安葬唐顺宗一事写作了《丰陵行》一诗,显示出关注现实、品评政治的勇气和热情。略早于《论佛骨表》的《华山女》则以小说式的笔法抨击上自皇宫内院、下至市井百姓崇佛佞道的社会风气,彰显出排斥佛老异端的鲜明意图。他以一篇《师说》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为社会树立了新的尊师重道的风气,其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成为千古名句。中年时期,在目睹苍生疾苦、历经至亲离世后,韩愈写下了标志其思想成熟的文章《原道》,正式提出儒学“道统论”,开启了新儒家的先河。

为增强诗歌的表达功能、扩大诗的领域,他主张把新的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纠正了自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写下千古名篇《早春赠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迥异于早期诗歌雄奇怪异的风格,这首清新的小诗记录了韩愈人生最后一段较为平静的时光。从这首诗中可知,在经历了人生的左冲右突、跌宕起伏后,诗人豁然开朗:弃瑰玮而转清醇,捕捉日常生活小景并体悟出诗意,方能寻回诗歌本色,达到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的境界。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十二月二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57岁,获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纵观他的一生,可谓坎坷——幼年失怙、屡试不第、辗转幕府又屡遭贬谪,但他从没有被现实打倒,反而愈挫愈勇,热切地关注现实,希望能够革除时弊;大力倡导古文、致力儒学复兴,以如椽巨笔参与政治、抒情写志,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韩愈坚持的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为官、为学之道对为官从政者端正学风、转变作风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本文原载于《前线》杂志2024年第3期。)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