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说成长的过程也是“拔节”的过程,错误就是成长之“节”。所谓成长,就是突破“错误之节”的限制,向上生长的过程。错误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决定了教育与错误的多维关系。错误对教育者来说,并不是负担与累赘,而是教育存在的依据,是教育改革的动力。教育就是使人由不完善逐步迈向完善的活动,是使人不断从感性走向理性,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受教育者如果是不犯错误的完善之人,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人不完善、会犯错误,但又不能停留于错误之中,需要改正错误走向正确,教育就是帮助人完成这一过程的有效活动。可以说,教育是处在“错误与正确之间”的一种“中介性”活动,错误的存在使教育成为必要,为教育提供了起点,促使教育者育人理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化,教育智慧的提升,教育创新的突破。
错误对受教育者来说就是成长之节。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无非有两个着力点,一个是培基,一个是改错。培基,即顺应受教育者自身的禀赋,在受教育者身心之中打下向上健康成长的基础,使其即便犯了错误也不至于失去方向。改错,就是从受教育者的每一次错误中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反思,从错误中学习,将每一个错误都变成成长之“节”。一时的错误,在错误发生时是发展的一个挫折,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使成长更加坚固的“节点”。在教育的两个着力点上,培基固然重要,改错也必不可少。一方面,人的成长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反复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人能够做到一贯正确、不犯任何错误。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每次犯错,都有改则受益与不改受害两种可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受教育者从改错中受益,让错误成为孩子的成长之“节”。
孩子的错误也需要带给教育者的反思。当孩子违规(犯错)发生时,如果只看到学生的“违”,不去看“规”,就是“单向反应”;如果既能看到“违”,又能去反思“规”,则是“双向反应”。教育者应该有勇气去反思、承认学校的很多规则、班级管理的规定本身的缺陷与问题,能够做到以学生的违规错误为契机废除不必要的规则,改善存在缺陷的规则。
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教育。
受教育者作为年轻一代,他们是现有世界的新来者,一方面自身发展并不完善,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以这种不完善来与这个先于他们而存在的世界进行互动,以便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因此孩子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自然会存在成长中的许多错误。
学生的错误通常表现为违反纪律规定,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校规、班规不符导致的,特别是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衔接适应期,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阶段、新的制度与规则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对于自制力有限的学生而言,难免会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情况。严格来说,这不一定是真正的错误。因为学校、班级的某些规定,未必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可能方便了管理却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对学生的这类“错”,教师要宽容、理解,采取过于严厉的惩戒措施可能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另一种情形,确实有少数学生道德品质有点问题,“三观”偏向,行为存在主观故意或恶意,如欺凌同学、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对此绝不能放任纵容,必须依规实施必要的惩戒,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严重行为付出代价。
面对受教育者错误时,应有的观念与态度是区分不同的错误,要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如果是违规错误,首先是“双向反应”,既看“违”,也查“规”。在“双向反应”的基础上,秉持宽容精神,对学生的违规错误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违了什么规,造成了什么影响,违规的主客观原因何在,按照规则的规定与相应程序,应该受到何种处罚。如果是道德错误,首先要帮助犯错人找到错误根源,认识错误对人、对己所造成的伤害,如何进行补救,如何改正,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当然,教育场域中的很多规则,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落实,违规错误同时也是道德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主要以道德错误的方式来处理,辅以违规错误的处理方式。
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需要科学理性分析,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要有包容之心,耐心细致的引导,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对孩子出现的道德品质问题,必须进行惩戒教育,及时有效矫正,真正担当起教育者的教育责任与使命。
教师要视学习的错误为教学的资源。
孩子犯错本身也是一种认识与行动的结果。如果学生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那么就什么错误也不会犯。任何人的任何行动,都存在犯错的可能,学生当然也不例外。
教师要善于将孩子学习中的错误当作学习的新起点。教师要在教学观念、行为与制度层面上对于孩子的学习行为予以鼓励、肯定并给予孩子的错误以教学上的宽容和积极评价。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就是这样的教师,他多年所倡导的“化错教育”致力于改变对学习错误的刻板印象,将错误当作学习的新起点。在这样较为宽松的课堂氛围之下,教师和学生不再对“错误”感到羞耻或恐惧。教师会引导并鼓励学生们静静倾听,认真思考,主动发表意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犯的错误本身成为一种学习的资源,助力学生进入真正的学习。
直接经验是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所产生的对内外部世界的具体认识,它们具有生活性、情境性、模糊性等特点;间接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本知识、教材知识。实际上,教学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在两种经验的交汇中展开。教学也是这样。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一定要与学生原有经验建立起连接,并从学生原有经验中汲取智慧的能量,然后才能理解、同化新的知识,才能把它纳入孩子的思想结构里。如教学时教师们一味排斥、压抑孩子原有思想经验的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就成了痛苦的过程,最终就难以有优秀的课堂质量。
在我们的教学中,会面对各式各样孩子所犯的错误。教师要分清各种“错误”的性质,认识到“错误”对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从而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教育的契机、教学的资源。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就会有正确的方法,教师可以因人因时而异,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时刻,一定不是在对抗的状态下。教师必须主动走向孩子,而不是一味坚守自己的原则,让学生来理解自己。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有原因的,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们行为的动机给予充分理解。一般情况下,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动机表现了足够的理解,学生也会与教师相向而行,慢慢理解教师的苦口婆心,教师也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让孩子在问题中反思自己、改正错误、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