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  >>  正文
话说国耻《马关条约》
汪毅夫
2024年05月13日

《马关条约》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面教材。《马关条约》签订的京彩台湾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换约的新历5月8日,都是国耻纪念日,都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心里永远的痛。

又是一年5月8日,“京彩台湾”将汪毅夫先生旧文《话说国耻〈马关条约〉》,以融媒体的形式再次刊发,在搭配评书、闽南话、客家话与普通话四个版本音频的基础上,将历史资料图、短视频、沙画、单田芳评书《话说台湾》等多媒体形式与原文信息精准匹配融合,同时提供了VR展览《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及《绿水青山待我还——台湾同胞抗日遗址遗迹摄影展》等延伸内容供读者参阅,极大丰富了微信推文的呈现方式,给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如身临其境般的视听体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岸同胞当同兹怀抱,不忘国耻,为民族复兴、祖国统一大业同心戮力。

《马关条约》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面教材。

1895年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腐败无能的清廷被迫派代表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今日本下关市)春帆楼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由于下关古名赤间关,日语“间”的读音近于汉语的“马”,中译名赤马关简称马关,所以《中日讲和条约》通常称《马关条约》。

《中日讲和条约》,作者供图

双方设定:

1895年5月8日(农历四月十四)为双方批准、换约的日期。附带言之,《马关条约》签订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换约的新历5月8日,都是国耻纪念日,都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心里永远的痛。2018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恰是新历5月8日,这一天恰是两个国耻日的重合,是双重的国耻纪念日。另外,2037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也恰是新历5月8日,也是双重的国耻纪念日。 

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马关条约》资料图

《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和“澎湖列岛”等(原议条款还包括辽东半岛),列入“划界”以内,“让与日本”。

今天,我们经常说“海峡两岸”,中国地分两岸乃因《马关条约》“划界”而起、乃自《马关条约》“划界”为始也。

我们也经常说,《马关条约》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实际上《马关条约》还包括了“弃民”的内容。《马关条约》第五款设定:(自批准、换约之日起)“限两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其变卖所有产业,退在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徏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

这就是说,1895年5月8日(农历四月十四)两年后的1897年5月8日为“台民去留”的最后限期,逾期仍留居台湾的中国人即被动地丧失中国国籍,被动地沦为“日本臣民”,沦为日本的“二等国民”。这是《马关条约》的弃民条款,是日人在中国土地上、也是其胁从者清廷在中国历史上犯下的一宗大罪,是台湾人民“特殊的历史遭遇”。

全国请愿 公车上书

汪春源等人“公车上书”,作者供图

叶题雁等呈请代奏,作者供图

1895年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签约之后、5月8日(农历四月十四)换约之前,普天忠愤,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兴起请愿运动,呼吁朝廷万勿批准条约。

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 、黄宗鼎、罗秀惠,取得在京任职的台湾进士李清琦、叶题雁的“印结”和参与,共同向都察院上书,抵制《马关条约》、扺制割台之议,其文称“台民忠勇可用”,呼吁朝廷万勿割弃台湾和台民。此即台湾举人的公车上书(举人赴试,例有公车补助,故公车成为举人的代名词)。

据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自订年谱》,他亲见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路人“莫不哀之”的情形,“时以为士气可用,乃以一日二夜成万言书(汪按,即《上清帝第二书》),请拒和、变法、迁都三者”。康有为发起十八省举人的公车上书,台湾举人的公车上书有以启发也。

从各地请愿、台湾举人公车上书乃至十八省举人公车上书,所有抗争一一归于无效,《马关条约》却如期于当年农历四月十四日换约“生效”。

《马关条约》“生效”后、日军入侵前,1895年5月25日(农历五月初二),署台湾巡抚、台湾布政使唐景崧宣告在“永戴圣清”的前提下,成立“台湾民主国”并自任“总统”。从动机上说,此为“自主保台”之计,目的在拖延时间(唐景崧当年给文廷式的电文里表示了这个意思),利用帝国主义列强角力以待日人放弃占领台湾(日人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权是其先例)。

然而,唐景崧等人随即“仓黄内渡”,事归于失败。斯时也,国家弱乱至于极矣。祈祷一二神明、求告皇帝、寄望封建官僚皆不济事。

【责任编辑:吕佳珊】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