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军良
2024年06月12日

当学生对你所任教的学科没有丝毫兴趣的时候,作为教师的你是不是曾经思考过,责任在谁?学生“厌学”,只是因为累吗?作为教师的你是否曾反思过,厌学的背后是否也有你的责任?兴趣并非是天生的,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否对你的学科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师的引导。如果要让学生对你的学科产生兴趣,教师本身必须热爱和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求变”,时时为你的课堂注入新鲜元素;教师还必须多鼓励、少批评,帮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科学组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学习过程中环境、氛围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是一个共同分享知识经验、共同成长的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要营造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产生相互作用,使彼此共进步、同成长。组织教学中要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主,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组织好教学,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喜悦的心境中全心身地投入学习。课堂的组织艺术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因势利导组织教学。

课堂组织教学是一种科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前准备,良好的教学情感,多样化的导课技巧,风趣幽默且抑扬顿挫的语言,欣赏激励与多元评价的温馨态度,都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教师要善于从课堂反馈的信息中,及时发现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能从师生双方情绪、知识传递的难度与速度、学生思维的状态进行及时、全面、有效地调控,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与注意力。教师可运用音量高低的技巧、有意地停顿、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眼神、柔和的声音、严谨的思维,增强亲和力,使教师的言行似涓涓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

课堂组织教学需要创新方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课堂的状况,灵活选择目光注视法、情绪感染法、趣味激励法、目标指引法、疑问法、停顿吸引法、小组激励法、板演法、暗示法等多种技巧,让课堂充满生机性、趣味性、多样性、创新性,深深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在激情参与的深度学习中健康成长。

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得如何优质,表达的观点如何深刻,而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出一个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

昂扬教学激情,智慧点燃心火。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是愉快、乐观、积极、进取、热情、真挚、满怀信心的。每位老师走向岗位时都是热血澎湃、斗志昂扬的,然而日复一日地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老师们的教学热情难免被消磨,职业倦怠悄然而生。有激情才会投入,有热爱才有动力,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保持教学热情呢?

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永远欢乐着学生的欢乐,苦恼着学生的苦恼。喜欢学生喜欢的歌曲,参加学生参加的运动,对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对未知世界保持探索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无限好奇。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永远做一个在沙滩捡拾贝壳的孩子,让自己终身从教却能永葆“童心”,始终不渝地充满教育热情。

始终拥有一颗“爱心”。首先要爱学生,爱学生天真的模样,爱学生无邪的话语,爱学生无忧无虑的单纯;还要爱教师这个职业,爱它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就每一名学生。当看到一级级学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这是教师深感自豪之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基成为教师一生的信念。

始终坚守一颗“初心”。在探索教书育人的路上,会遇到挫折,经历烦恼,有过怀疑,历经彷徨,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能改,永远要像初恋一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梦想,用自己的智慧浇灌学生的心田,用自己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大脑,让每一个学生因为我们的教育而改变人生命运,这个“初心”能让我们一站上讲台,就能充满豪情、点燃心火、激起力量!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有言:“热爱就是成功的秘诀。”热爱孕育激情,激情升华热爱。教育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需要教师一生的挚爱、坚守、创造、奉献!非凡的教育激情,才能创造教育的卓越未来。

搭建成长舞台,激活内在潜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丰富教学方式,为学生成长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要求减少教师课堂活动量,相应地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读书和质疑、讨论和交流、练习和操作等方面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因此,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

教师引导提出质疑。为促使学生自发提出疑问,教师应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卸下心防,自发地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对于勇于提问的学生,不论提问质量高低,教师应予以鼓励;对于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应批评,而是启发其进行思考。这种活跃且主动的质疑过程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促使独立思考。一次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慧、情感、意愿和行为方面的高度契合,特别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与基础。教师应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团队内成员的协同作用,明确分工,互相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居多,教师累,学生倦。新的课程改革,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教师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上台展示学习成果,下面的学生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主动探讨。鉴于小组评价的绑定性质,学生的展示成果将直接影响团队荣誉,因此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教师有效引导的辅助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优秀达成。

日下,不少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对学习视若无睹,我认为这是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对他的吸引力,是否上课对他们来说相差无几。在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教师的单向性“产出”,不顾学生的意愿,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肆意传授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即学习内在驱动力决定了学习质量的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学生毫无兴趣,获取知识不积极,纵使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溢,滔滔不绝,他们的学习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课堂要努力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绽放成长的精彩!

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为提出问题所呈现的特定的材料、情境。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察觉到自己目前的认知水平和将要达到的认知目标,以及自己已有的认知状态与应该掌握的目标之间的差距。此外,融于情境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综合、归纳、想象情境提供的信息以便解决认知冲突。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即教育”,以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现象和生活事实来阐述抽象枯燥的知识,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激活相关的知识模块,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思考的最佳状态。又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更重要的是,将问题置于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会将原本抽象简单的问题范围拓展,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情境中内化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方法,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和创造力的形成。

运用信息技能,创设问题情境。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它可以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使它们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信息丰富、呈现形式多样的信息系统。所以信息技术能迅速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演示工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思维。
新旧知识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结合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构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设置一系列的层次鲜明的、具有系统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实现已有的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与过渡,培养迁移知识的思维方法。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包含已有知识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和探究,通过不断地比较和分类,发现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引发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人具有促使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这些认知因素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为了获得内心的平衡,人必须做出知识、信念、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情境中的矛盾,做出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以便强化学习行为。

设置疑惑和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如果问题的情境是由一系列的疑惑和问题组成的,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思考,就更能激发思维的目的性。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要合理,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要善于把复杂有难度的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一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个活跃的状态,并由这些问题引领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学会学习。

应用比较分类,创设问题情境。对事物进行辨别和分类是学习的基础,而辨别是分类的前提,也是学习更高水平知识的基础。要学会辨别知识,首先要将知识进行对比,区分知识之间的异同,并根据知识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分类汇总。概念的辨别与分类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小学课堂中涉及的知识类型中有许多是概念的学习,或者与概念学习相关的其他知识类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或需要进行比较的问题群,让学生从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通过分析比较,弄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共性和本质区别。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学生尚处于学科学习的发展期,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要做到“入情”,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授课过程中都需要入情,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教师有情感,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从而深刻领会学习的乐趣。良好的问题情境既可以锻炼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中的相应知识模块,使学生做好思考的准备,有利于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个教师应该必备的教学技能。

巧用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互联网+时代来袭,各种新奇概念层出不穷:“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些新事物,就实实在在发生在了你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了自己的云端课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远程资源,打破教室概念;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现数据化教学,使关注学生个体特点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云随行,学生体验随时记录。“云厨房”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学生们根据需要调整学习进程,每一步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都能随时记录,老师能够给出及时评价;“云展馆”展示学生课程成果,利用“虚拟呈像”、“增强现实”等技术对优秀学生书画及手工作品进行展出;“vava实验室”,将自然科学学习内容立体化、全方位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彩云阅读”——学生借阅图书后,借阅数据即时统计,还能收到最新的图书推荐。

在学校创造的“云空间”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将被忠实记录下来,放进“云”里,这是一种最真实的记录。这种无意识记录将为我们留下孩子成长的足迹,这些记录将成为研究孩子成长轨迹的最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在目前可能无法衡量它的价值,但是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它的价值会慢慢地彰显出来。

云课桌、云手表,打造学校创客。把平板电脑的小屏变成了课桌大小的大屏,既可以全屏也可以分屏。上课时,学生们经常围绕在“云课桌”边讨论得热火朝天。体育课上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测学生的身体情况,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云手表”成为了又一创新。它可以监测到动态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而且非常精准将两项指标向后台传输。这一教学载体有效帮助老师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满足学生运动需求。互联网时代,学校也需要点创客思维,或许有时候只是一个小点子,就能取得大效果。

巧妙引入媒体,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不是知识的仓库,而是启蒙的灯塔。”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解放思想,巧用媒体导入,通过多媒体的集声、形于一体的优势,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合理选择优秀的媒体资源,并把它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里面有许多学问。

比如,特级教师许卫兵在施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在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说一说等方式理解分数的意义后,通过精美的图片,配以优美清晰的画外音,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历史,最早是在3000多年前,进化到现在的样子也有800多年历史了;同时认识了世界文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还有古阿拉伯,正因为这些人的智慧,才有了今天的分数。这样的介绍言简意赅,但却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是对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值得大家借鉴。

巧用动态演示,突破重点难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把复杂信息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从而更利于学生对知识过程的识别与理解。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一位教者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按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具体步骤是:

①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现一个红色亮点;

②在屏上显现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虚线),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圆心”;

③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

在整个过程中适时配以声音进行解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牢牢地记住画圆的每个步骤和要领,很快就学会了画圆。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串连起来,使学生更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其本意,即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落实到建构的意义上,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以发挥。

巧用媒体技术,提高反馈实效。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课堂教学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一位教师同时众多学生,反馈不全面、不彻底的现象客观存在,有时也无法避免。而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大的直观、动态、实时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反馈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行学生学习“今日事,今日毕”、“疑难问题当堂灭”的理想效果。

比如,苏教版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基本概念,难点是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一位老师设计了四个练习。

一是“找角”,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会指出哪些不是角,但不一定清楚怎么把它变成角,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当用鼠标点击,不是角的图形时,它们能自动变形,变成角,让学生直观地看清演变过程,从而更加理解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组成的图形,有利于学困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二是“数角”,由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设计连一连,提供多个图形,以及它们角的个数,利用多媒体的拖拽功能,让它们“配对”;

三是“比角”,两个角哪个大,学生判断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很容易看大小,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的方法;

四是“拼角”,用两个角拼一拼,变成几个角?学生大多会拼,但看不准是哪几个角,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成功将图形分解出若干个角,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以上四种题型中,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很好地突破了反馈中的难点,节省了教师讲解的时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提高数学概念课反馈的实效性。

强化学习核心,提升学习兴趣。

素养是教不出来的,靠我讲你听、耳提面命获得的只能是知识,大不了形成一些技能而已。如果我们把课程目标锁定在核心素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从教学走向学习,让学习成为课堂的核心。一旦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他们之间的沟通、合作、争论、妥协、创新就不可避免,跨学科综合学习也层出不穷,从做题到做事,从解题到解决问题,成为每一天课堂学习的常态,核心素养的落地水到渠成。

要把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共同的学习目标。过去的教学目标往往写在备课本上,甚至只在老师心里,个别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但学生也并不了然。只有转换为学生明白的道理、方便理解的方式、可操作可评估的标准,进而成为得到学生自我确认、有意愿去挑战的目标,才可能让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真正自主学习,因为他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走的每一步是否是对的,以及需要做哪些调整。

要把所有有利于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源全部交给学生。过去,我们总是把一些学生不易获取的“撒手锏”揣到自己的口袋里,不到关键时刻不出手,一旦出手,立马招来学生的赞佩,让他们知道老师的“厉害”,让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离开老师不行”,摒弃这样的路径依赖并非易事。教师要善于把所有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源全部交给学生,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挖掘资源、拓展资源、整合资源、善用资源的能力。

要给学生提供学习工具、脚手架,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在特定的学习单元里,我们既不可一味让学生大海里捞针,也不宜让学生一步登天,教师的教学新智慧就要体现在如何给学生提供资源线索、如何合理划定修习范围,如何为不同学习方式、节奏和进度的学生搭建不同的攀登阶梯。

把教学变成学习给教师带来最大的挑战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变得不同了,从学习内容到学习路径、学习进度,百花齐放到“不可收拾”。这也恰恰是教师的最大财富。因为,在这样的各不相同的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充分暴露,我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了解了学生,因材施教自在其中,学生的个性成长迅猛异常。

聚焦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

聚焦智力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思”不仅指思考,还着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性,提倡探求,做探索性研究,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不能持续依靠传统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和能力的培养。而要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通过智力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谈论问题的机会,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带着开创性思维的思考,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科的妙处,大胆提出创新性问题。那么如何推进学生做探索式研究呢?

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适当点播,诱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学生为研求方向困惑时,教师要适时提供一些建议,顺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切勿违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因此要求教师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深度思考,培育学生开创性思维。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和社会,加速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让我们很多人的思考逐渐变浅,速度逐渐变快。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许多人总是沉迷于一些浅薄的段子,无脑的游戏,没有营养的短视频,却不愿意去看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做一些有深度的思考,培育与提升开创性思维。深度思考的基础在于我们需要主动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很多的信息其实都是没有依据的。因此,培养深度思考能力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独立思考,学会质疑,而不是全盘接受。对一些事情学会逆向思考,利用批判性思维,收集证据,多方验证,探寻真相。课堂要提出值得深度思考的学科问题,激发起深度思考的欲望,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式思考,交流撞出火花,提升思维的开创性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石,热忱也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于内心,教师要培植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他们的学习愿望、动机、态度加以重视,发挥兴趣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知识的“乐之者”。

注重多元激励,助力学生成长。

多元评价是基于多元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坚持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为建设和而不同的班级注入持续性的力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等等都是拉近学生关系的重要方式,都能让学生收获成长的动力。

关注全体。评价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促进其多层次,全方面发展。评价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同时,给予机会,促使其进一步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展自己的潜能。

形式多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形式、多主体、多方位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评价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使评价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特长发展。多一把尺子,确能多一批好学生;然而,只有多一些可选择的课程,才能培育更多的好学生。选修课程的提出,从根本上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一所学校里,如何给每一门选修课程定位,如何为有着各种可能性的孩子最大限度提供不一样的课程体验,把课程作为对每一个不同生命成长的养料,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培育孩子的课外兴趣,发展孩子在艺术、体育、科技、劳技方面的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展示、比赛活动等,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促进可持续、健康、快乐成长!

点燃心火。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能,只要被激发,被点燃,对孩子最大的激励就是获得成功的体验,发现自己我能行。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反馈,具有双向互动性,因此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千课一面,实时保持新鲜感,追求新奇的传递,点亮学生的心火。

课堂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究竟应给孩子怎样的课堂,才能给孩子留下难忘的童年故事?课堂究竟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好舞台,激活孩子内在的潜能?新时代的教师,您一定要思考你的课堂究竟给了孩子们一个怎样的童年?

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教师要努力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打开激发学生兴趣的科研之门,前方一定有更广阔、更迷人、更深奥的天地在吸引着我们,努力加快自身的脚步,这是每位教育者的担当,更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

【责任编辑:吴艳鹏】
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