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  >>  正文
台胞为鲁迅治牙、照相
汪毅夫
2024年06月22日

1899年,在香港从德国牙医师傅学成的台湾青年陈顺龙来到北京开业。不久,他在北京前门外廊坊头条胡同建起“陈顺龙牙医馆”,并在北京《顺天时报》(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该报于1901年创办)打出“陈顺龙牙医生”的广告(图一)。 

图片一   本文作者提供

陈顺龙(1869—1938),又名陈竹民,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同安。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鲁迅自称“我从小就是牙痛党之一”,《鲁迅日记》1917年至1923年,有多次因“牙痛”而“就陈顺龙医生治之”的记录:1917年12月29日,“下午以齿痛往陈顺龙寓,拔去龋齿,付泉(汪按,即钱)三元。归后仍末愈,盖犹有龋者”;1917年12月30日,“复至陈顺龙寓,拔去龋齿,付三元”;1919年4月1日,“牙痛,就陈顺龙医生治之”;1919年4月7日,“往陈顺龙医生寓治牙”;1919年4月10日,“下午仍往陈医生寓治牙”;1919年4月17日,“下午往陈医生寓,值外出未遇”;1919年4月15日,“复往陈医生寓补牙讫,计见泉(汪按,即现钱)五元,又索药少许来”;1919年11月22日,“往陈顺龙牙医生寓,属拔去一齿,与泉二(汪按,即给钱二元)”;1923年1月19日,“午后往牙医陈顺龙寓,切开上腭一痈,去其血”。

从《鲁迅日记》的记录看,陈顺龙当时似乎在其北京前门外西珠市口板章胡同的寓所开业,他先后为鲁迅治牙8次、拔牙3颗。

图片二   本文作者提供

1927年1月2日,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里说:“今天照了一个相,是在草丛中,坐在一个洋灰的祭桌上,但照得好否,要后天才知道”。在当天的日记里,鲁迅特地记上一笔:“下午照相”。这张照片(图二)是台胞郭水生拍摄的。郭水生是台湾台南人,1920年代在厦门开元路、中山公园和思明南路开了三间“中国照相馆”。当时,鲁迅只会听几句闽南话如“吉格浑”(一角银)。郭水生会闽南话、会日语、也能说几句普通话。但是可以设想,他同鲁迅说起普通话来应该是双方都“懂不到一半”。于是,在拍照的过程里,他们用日语交谈。在郭水生的印象里,鲁迅“朴素和霭”。

附带言之,台湾作家林海音《番薯人》所记陈顺龙为慈禧太后治牙的故事也颇有趣:“陈顺龙伯伯是台南人,他去北京更早,是在清末时。他在德国学牙医(汪按,应为在香港从德国师傅学牙医),在廊坊头条开陈顺龙牙医馆,曾进宫给西太后看牙,所以家中藏有西太后赐物不少。据说有一次西太后赏他五百两银子,竟被抢了三百两,到手只剩下二百两了。究竟被抢的,还是拿出宫来时,层层剥削掉的?就不清楚了。”

【责任编辑:王旭泉】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