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课堂上要赋予学生安全属性
曾军良
2024年06月26日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理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具体来说,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心理体验,表现为人们要求获得保护、内心安定、不受威胁、消除恐惧和焦虑的情绪等。现代课堂安全感主要涉及学生心理发展,常见的有:因紧张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学习内容;害怕被轻视、笑话或怀疑而产生影响学习的焦虑情绪;逃避与教师目光接触;期待又害怕提问 ;发言说话时语音变调、表达混乱;不敢承担应有的学习活动和责任,还包括害怕竞争者超越而产生的一些自私情绪和行为等。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如何提高课堂安全感,赋予孩子安全属性,特别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去探索思考,在实践体验中改进提升。

何谓课堂安全属性?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种稳定的、放松的、愉悦的、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环境。学生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担心被讥讽、被指责、被批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感觉到紧张、自卑、孤独;学生感到师生、生生关系和谐,没有任何沟通交流的心理障碍;学生时常被尊重、被重视,而没有被伤害、被冷落、被歧视的感觉;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而没有痛苦感、乏味感;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而不怕失败、无所畏惧。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氛围融洽,积极向上,学生的精神生活丰盈,学习能力也更强,更稳定,更有耐力。学生产生了积极情绪,才会愿意探索,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讲,“安全”的课堂,比“技术”、“素养”的课堂更有意义。

学生在课堂安全感不足的原因

教师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缺乏。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在师范教育阶段,各类课程在总体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不同,反映了各国对教师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据统计,在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知识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 、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法学)占总课时的5%左右,而在美国、日本、英国的师范教育中此类课程比例分别占了 11% 、13% 、25% ,在德国此类课程甚至占了总课时的33%。由此可见,在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我国社会对于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的关注程度较低低。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工作倦怠,超过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教师不能利用相关知识经验帮助自身解决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旦在常规的教学中表现出来,让学生接受到这些讯息,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错误的形象示范,同时,由于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就很难把目光投向学生的心理发展方面,犹豫不决、焦虑不安等被看成思虑学习的正常行为,无理取闹、骄横跋扈等被当成品德缺陷的错误行为,只是把这些行为做表面化的简单诠释,而不是把它们归因于安全感缺乏、学习动机不足等心理问题,继而挖掘心理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再者,某些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安全感缺乏,对现状的不安等,但是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心无力。

家长过度关注。有的学生父母对孩子关注度和要求过高,比如放学回家之后每天会检查课堂笔记和课堂表现,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有一点点没有做好的话也会受到责备或者打骂。因此学生会过度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不允许自己失败。小宇是一个尤其活泼好动的男孩。他思维极度活跃,每次碰到老师问问题,立马能够听到他的回答,绝对不放过每一次作答机会,但是一旦碰上他举手老师不叫他叫别人的时候,嘴里便会控制不住地出现不文明的用语,看老师的眼神也不对了,好像是在责备老师为什么没有叫他,为什么不给他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好像老师没有叫他就是对他有意见。在一节英语课上,老师在叫他回答一次问题之后又叫了其他同学(他也举手了),他直接趴在桌子上,不听讲了,像是一个撒了气的气球。课后老师问他:回答问题的机会有限,有那么多同学举手了,为什么一次没有叫你回答问题就反应这么巨大?他说:因为我想好好表现,做那个最棒的孩子,否则我妈妈知道了会不高兴的。因此每节课他都会千方百计的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有时是通过回答问题,有时是通过破坏纪律。因为他知道,破坏纪律时老师会关注他,只有被关注,他才有安全感。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理论,是指生物有机体在经历某种失败后,产生消极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如进入初中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水平不一、参差不齐的。不少后进生群体从小学就不断的被老师打击,被同学嘲笑,被家长否定,可以说是早就被贴上了失败者的印记。没有人相信他们可以做到,一次次测验越来越难,一次次考试成绩越来越差,最后连他们自己也不得不面对“自己好像做什么都不行”的结果。老师们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常常是“恨铁不成钢”,一看到他们字迹潦草应付了事的作业就来气,进入课堂第一个先批评的也常常是后进生,骂几句难听的,在出气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长点记性,殊不知他们是听多了批评,内心早已不相信自己还能学好,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社交焦虑。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别人特别是同伴们的看法和评价。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需要站起来,站起来的那一瞬间就好像是聚光灯一样,把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自己身上。课堂上经常看到有的学生起立之后低着头,书也不敢拿起来,可以说是“埋到桌子上”读答案,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根本不在书上,他们只是以此来感受到一定的虚假“安全感”。另外,还有的同学平时说话声音很洪亮,可是一起来回答问题,声音立马变成“蚊子嗡嗡声”一般的小,感觉不想让更多的人听见似的。其实这都反应了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学生担心自己的答案不够完美,担心更多的同学听到看到,嘲笑自己。宁愿被老师责备低头,小声,也不愿意承担被同学们听到不完美的答案,看到不完美的自己。

没有“安全感”的课堂是低效的。

好课堂不是骂出来的。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途径,让“害怕”消失在教室。一个人在没有足够安全感或对人、对环境没有产生足够信任时,便无法放心去探索“新世界”。特别是在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与自信,首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再适时引导,让他们可以表达、愿意表达,如此才能与成长不期而遇。许多时候,教师只看见学生害羞、内向,而忘记了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他们开始新的旅程。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安全感源自内心的强大,但儿童并不具备这种能力,需要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责备谩骂的课堂只会让学生更没有安全感,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

教师不要扮演“权威”的角色。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理解程度和表达水准,要学会放下架子,专注、耐心、主动地听,即便是学生的表达有缺陷,也不要隨意打断他们的话语。好的倾听者是平和理解,是不忽视,是不急于评价与建议,是向学生传达一种真诚、肯定和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让学生感觉到安全。强调学生的展示,减少教师的自我发挥,要把“学生展示”作为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在学习场所的各种表现,充分尊重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作成人来尊重。

没有安全的课堂是紧张焦虑的。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不太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愿意“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答案,等待教师的肯定。他们的讨论、思考、表达都在“不安全”的氛围中流于形式,最终狭窄化、趋同化。当表达被压制,思想被限制,课堂效果理所当然会被抑制。一节课传授的知识再多、再快、再高效,如果有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或个性方面的一些原因,而处于一种尴尬、羞愧、自卑甚至压抑的学习状态中的话,如果有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低头不语,或者回答问题时如履薄冰、心惊胆颤的话,这样的课堂绝对算不上安全课堂,也算不上有效率的课堂,更别说什么优秀课堂。

如何为课堂赋予安全属性?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安全的环境下,人脑能够更有效吸收信息,快速反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理解与记忆更加准确,学生更加敢说、敢疑、敢问、敢写、敢演,这些无疑都是构成魅力课堂高质的基础和条件。孩子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而不是被“视而不见”;在课堂中的思考被人接纳,而不是惨遭训斥的“大棒”痛击;与同伴之间相互交往,而不会被嘲笑。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将很大程度转化为学生更加健康的身心,更宽容,社会交往能力、情感体验以及认知能力都更强。这一切都指向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教师要具有安全感意识,这是构建课堂安全感的前提。很多老师走进教室就会收起微笑的表情,换成一脸严肃;也有些老师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不顾牺牲学生的尊严,不留情面地当众批评;更有甚者出现体罚和打骂现象……这些都是教师缺乏安全感意识的表现,他们没有想到这些做法究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应时刻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转换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然后用敏感而细腻的心去理解和体会孩子的心中所想,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安全感意识,安全的课堂才可能出现。

营造温馨良好的教室学习环境,这是构建安全感课堂的条件。学生学习生活90%的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的,教室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而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或不安全的心理反应。例如:当教室空白一片毫无装饰或者贴满标语口号、考试倒计时、分数公告栏时无形之中会增加孩子学习的压力,让他们感到紧张甚至惶恐,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安全感从何谈起呢?相反我觉得教室的装饰一定符合学生特点,无论物件摆放或色彩搭配都要追求一种平和安静温馨的风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平心态,将教室当作“学习之家”而不是“学习的角斗场“,安全感才会在孩子心中产生。

建立一种和谐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是构建安全感课堂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是否尊重孩子,是否平等对待孩子,是否相信孩子将会直接决定师生关系的好坏。而师生关系的构建很大一部分是从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下大力气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例如: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断打磨课堂提问的语言、注意评价的客观公平性、设计好生生合作的教学环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和谐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于课堂才会有安全感。

对于地球上的每个人来说,从出生到死亡,恐惧和无助这些状态往往会威胁一些极富潜力的学习。在安全环境下成长的人,更宽容,社会交往能力、情感体验以及认知能力都更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赋予孩子在课堂中的安全属性,让孩子更加敢说、敢疑、敢问、敢写、敢演;让孩子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理解与记忆更加准确。教育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仅提升专业素养,还要帮助、抚慰每一个学生,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的精神交流场所,为孩子的终身发展与幸福人生留下难忘而美好的故事。

 

 

 

 

 

 

【责任编辑:吴艳鹏】
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