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的“热水”故事
孙宜学
2024年06月26日

“喝热水”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人的世界标识,中国人到国外学习或旅游,最困惑的是找不到热水,酒店里也不备热水壶。这几年因为到海外旅游的中国人多了,热水的诉求成了一个普遍性问题,海外的酒店,尤其在西方,就基本都准备了热水壶,甚至有了中国式的插座,连转换插头都不需要带了。中国人的热水情结,就这样逐步成了世界的共识,似乎有没有热水喝,成为与中国关系的晴雨表,温度仪。

中国人对热水的信赖,在华外国人可能感受最深,他们觉得,在中国人眼中,热水就是神奇的“灵丹妙药”,因为他们无论是得了感冒还是其他病,医生和中国朋友对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多喝热水。”似乎一喝热水,百毒不侵,百病逃遁。

但喝热水不具有东方文化的共性。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和韩国,没从汉字中继承“热水”文化,他们没形成喝热水的传统,喝冷水倒不分四季。即使在冬天,韩国人仍喝冰水,吃冷面,不如此不尽兴。

显然,向世界讲清楚中国人为何离不开热水,具有中国唯一性。

中国人并非自古以来就喝热水。中国人喝热水的起点,是唐朝茶文化的兴起。唐朝时将茶煎成粉末,水煮开,放进茶末就可。到宋代,原料一样,只是以开水冲茶末。直到明代,才有如今中国人这种热水泡茶的方式。

中国也并非自古人人都能喝上热水。现在看似平常的热水泡茶,在古代并不寻常,古代喝茶也有阶级性。劳苦阶级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臭汗,喝茶无钱也无闲;只有官宦人家和士人阶层,才有闲有钱,喝茶聊天,雅集悠闲。如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茶肆、茶楼、茶坊,喝茶之风日盛。但煮茶要用燃料,普通老百姓人家承担不起,因此还出现了一门生意,即“点茶”:商家煮水泡好茶,提着茶壶沿街叫卖,就像以前街头卖冰棍,卖香烟,既满足了民间的需求,也节约了燃料。普通人家只做饭时才生火,没钱煮茶,想喝热茶就买一碗,类似于现在的外卖,属于奢侈性消费了。

中国人全民喝热水拜美国所逼。据记载,从1952年1月28日到6月30日,美军在朝鲜战场投放了658次细菌武器;从2月底开始,美军把细菌弹投放到了中国东北。为了抗击美军的细菌战,1952年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领导全国人民的爱国卫生防疫运动。就是在这场卫生运动中,中国人开始全民喝开水,因为水烧开喝能灭菌防疫。喝开水既然有了理论支持和国家支持,以前不常见的热水壶也走进了中国老百姓的家里,喝热水从此成了中国人的常态。

中国喝热水与西方不喝热水并不对立。霍乱、黑死病曾肆虐欧洲,中世纪的欧洲曾像个垃圾场,人们随处便溺,污水横流,传染病频发。为了防疫,欧洲采取了从根源上清洁水源的方式。因为有了工业革命的成果,欧洲能够从技术上改变水质,即建立了有效的过滤灭菌系统,而不是把水煮开灭菌。现在欧美街头随处可见的饮水机,水都可以直接饮用。中国人的概念中,喝凉水会拉肚子,因为中国以前的饮水系统没有从根源上清洁水,现在家用水过滤系统以及一些公共供水系统都实现了清洁化,也都可以直接饮用了。只是中国人已习惯喝热水,仍不习惯喝凉水而已。只要喝了凉水,下意识就会觉得胃疼。这就说明,中国人喝热水和西方人喝冷水,只是水温不同,前提都是喝健康无污染的水,都取决于各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沿袭至今,就表现为各自不同的习惯,并不是中国人和西方人体质上有什么不同,更不是谁比谁优越,更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无关。若以此作为文化冲突、甚至攻击中国文化的理由,那就是无理取闹,欲加之罪的恶意了。

中国人相信喝热水治病,喝凉水致病,既与水的卫生状况有关,也和古代中国科技落后有关,久而久之,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维定势。宋元时期,一般百姓人家平时不舍得烧火煮水,但家里若有人生病,就破例烧热水给病人喝,这是因为相信热水能治病。明代杨涟受魏忠贤折磨,受不住,就“每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清代袁祖志1883年赴西欧各国游历,历时10月余,期间也关注到中国和西方饮水习惯的不同:“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中土酒必温而饮之,泰西则皆冷以尝之。”显然,他亦把喝凉水还是喝热水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袁祖志是从中医角度,认为西方人平时吃的东西如牛排、培根、奶酪、黄油、牛奶、奶油等等都过于油腻。“鱼生火、肉生痰”,中国人人都懂养生之道,饮食注重荤素搭配,粗细均衡,食肉过多,肝火会过旺,火旺则阳盛,阳盛就需阴调,水为阴,冰水更阴,就能起到调和作用,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状态。显然,这是中国人在替西方人担忧分忧,以中国智慧化解西方人的健康之忧,为西方人提供健康生活的秘诀,“一片冰心在玉壶”。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细菌学说传入中国,冷水里的 “细菌”成为不可见的“害虫”,喝冷水又犹如看见“害虫”入肚,却又具体可见,栩栩如生,此时科学家们提倡大家“喝热水”以杀死细菌,就获得了政府和民间广泛的信任与支持。只是因为国穷民弱,喝热水对很多人而言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才基本实现了喝热水的常态化、日常话。

中国人从中医角度看热水、凉水与健康的关系,而中医是中华文化之精华,体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生命观与健康观,中国人循中医之道选择喝热水,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如认为健康的基础是各种元素的平衡,如认为矫枉过正、塞翁失马、水满则溢、劳逸结合等等,讲的都是平衡。中国人相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乃生,不和不生”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太和所谓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平衡之道,也是世界之道。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世界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平衡。所以说,中医的平衡之道,与道家的阴阳调和观,佛家的清静无为观等一样,都是世界守恒法则,顺之则顺,逆之则罔。中华文化的平衡之道,体现的是中国人爱好和平的特性,中国人待人接物一贯相信“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亲仁善邻、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化干戈为玉帛,中国的社会理想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内和外顺、“修德来远”,中国的世界理想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太平、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中华民族以一贯之的和平思想,也是我们要向世界讲好的中国故事。

以和平性为基调的中国智慧,对消除当今世界的政治冲突、民族偏见、种族仇视,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世界多元化,犹如饮食之多元,都是常态化,重要的是要在文化多样性、差异性之间创造一种平衡,那就是基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求同存异,和平相处,同舟共济,共襄万世太平。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