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时间故事
孙宜学
2024年06月27日

中外文化交流,是在特定时空中的交流。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之一,就包括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差异。在客观认识中外时间观差异的基础上,向世界讲清楚中国的时间观,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推动中外文化更顺畅交流。

生活中因时间观不同而造成冲突或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求职失败,生意谈判失败,中外人士聚会有人准时有人不准时产生矛盾等等。一般来说,东方人的时间观念比较淡,“差不多”就可,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比较重,讲究准时、守时。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文化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东方哲学尚虚,凡是虚虚实实,刚柔相济;西方文化尚实,凡事实事求是,科学为上。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记住,时间就是金钱”,将时间与金钱并置,而金钱则是分毫不能差,可见美国人时间观的精确性。但与德国人相比,美国人的时间观还不是最精准的。德语中有句谚语:“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德国人守时世界闻名,无论做任何事情,在时间安排上都几乎分秒不差,无论是公交,聚会,上班等,都守时惜时,这甚至都成了德国的世界形象。同是西方国家,法国人就不太守时,迟到还常常找借口。你去找他,他让你稍等,实际上可能是久等。这一点儿很像中国人说的“马上”,或“有空请你吃饭”。与此类似的还有阿拉伯人、印度人、菲律宾人、埃及人,时间观都比较随意,韩国人谈判时则总会迟到几分钟,但不是随意,而是故意。

显然,时间观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国时间观的差异源于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哲学、文化、风俗、宗教、历史等。中国人的时间观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时间观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时间观,与世界所希望了解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世界理解真实中国的一个窗口。

中国人敬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中国人的时间观是与生存联系在一起的,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都有固定的时间,源于农耕时代对大自然规律的深切体察,凝结成了中国智慧。遵循了这种时序,就能生息有序,“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时序”即“生序”,不违农时,才能丰衣足食。因为有了这种时间观,中国人的生活才舒缓有致,有“农忙”,也有了“农闲”。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这才是中国人时间的辩证法。忙碌与从容,构成了中国人时间观的两端,忙时是“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闲时则“时平民自适,白首乐农闲。” 古代中国的时间观看似随意,实则循天地之道,守自然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时有序,天道循环,耕、读、礼、乐,一如“庠序之教”,都规整有序。而正是因为理解了世界的辩证法,中国人的生活才慢中有快,缓中有急,苦中有乐,悲中有喜,祸中有福,绝望中永远抱有希望,因为中国人相信,只要按照大自然的安排,就一切都会有回报。 “人不负天,天不负人;人若负天,天必负人。”按时作息,欲速不达, “天道酬勤”。中国人甚至以天地四时设置官制,如周朝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以天地四时设官职,实际上是要官员以敬畏天地之心恪尽职守,各司其职。中国人依天时知农时,从农时悟天道,形成了“天命不可违”的敬时观,从中体现的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中国人惜时。中国人相信“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不我待”“时不再来”,不违天道,循序渐进,一日一季,秩序分明。所以中国人珍惜天道赐予的时机,“静如处子,动如脱免”,时机一到,必定乘势而为,一旦“错失时机”,必将“寸步难行”,最终“贻误大业”。中国人不主张盲动,讲究时机,“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时机,就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做最恰当的事,就能事半功倍,心想事成。天地最大,循天时顺地势,就能获得最伟大的力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就能获得最丰沛的生命力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天行健”,才有“君子以自强不息”,才有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绵延不绝,世界中国需要的“苟日新,日日新”。

中国人相信,任何事情要成功,都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天时”为首。这也源于中国农业文明。“凡耕之本,在于趋时。”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正是因为中国时间观中蕴含的这种天时观,中国人历来将万物生死、历史兴衰与时间联系起来。

中国人惜时如金,这已成世界共知同绘的中国人画像。中国人不知疲倦地学习、工作,连睡梦中都在背课文,做数学题,常常因此而使很多外国人深感压力,认为对自己构成了竞争。实际上中国人这样做并非要与谁竞争,而是骨子里的一种时间观,是中华文化自带的基因,因为每个中国人从一出生都从父母言传身教中知道了时间的宝贵,“白驹过隙”“光阴似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都是挂在中国人口头的格言。虽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不珍惜时间的时期,而且对待时间的态度也是人各不同,但总体而言,中国人惜时如金的传统没有根本改变。1979年,广东蛇口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中国人讲时效、重实干的精神再一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成为中国人时间观在新时代的崭新呈现。

中国人忘时。中国厚重的文明赋予中国人超越时空的自信。中国人忘情时必忘时,忘时时基本是“得意忘时”。这种忘时是中国人浪漫性的表现,是“欲乘风归去”的洒脱与超脱。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中国人的时间有“大小”,小可分秒,大可万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中国人的时间长短是相对的,“不知今夕何夕。”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国人在具体的时空里思考人的有限和无限,以极度的想象力超越人生的有限而获得永恒,以忘时之忘形实现忘我之忘情,达到物我一体,以有限获得永恒。

忘时的中国人,与敬时、惜时的中国人,都是中国时间观的载体,体现的都是中国人的时间故事,体现的都是中国人的生活故事。因此,向世界讲清楚中国人的时间故事,也就是讲好中国人生活故事。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