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有着1700公里的共同边界,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如今,中哈两国关系已进入又一个“黄金三十年”,两国以“心联通”为纽带,人文合作更加密切,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合作硕果累累,为深化两国人民友谊搭建了更加坚实的桥梁。
共同谱写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发美好诗篇
在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从长安出发,伴着驼铃风沙,一路西行,踏出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如今,驼铃声早已淡出历史,但中哈友好交往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至今在哈萨克斯坦扎尔肯特的小城还留有中哈文化融合的印记。在扎尔肯特古朴的街道,还可以看到一座中国传统亭台楼阁和中亚风格拱门组成的博物馆——扎尔肯特清真寺建筑与艺术博物馆。进入馆内,那令人熟悉的回廊、飞檐、宫灯、雕塑、壁画等,犹如中国的宫廷。曾经东西方使节、商队、牧师、游客、学者、工匠集聚于此,造就了这座被誉为“文明交汇融通见证”的历史建筑。
如今,千年的驼铃声早已淡出历史,但中哈友好交往的脚步和人文交流却从未停止。上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贫病交加之际,他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救助,并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
至今,在阿拉木图还有一条冼星海大道,街头拐角处矗立着荷花造型的冼星海纪念碑。在中国留学期间,哈萨克斯坦青年鲁斯兰无偿捐献被称为“熊猫血”的稀有血型RH阴性血,累计献血量超过5000毫升,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熊猫侠”。这充分说明两国人民的地缘使人心相通和自古就有患难相助的传统,中哈世代友好的历史记忆早已写入了两国人民的基因而代代相传。
以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为契机,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哈萨克斯坦有广袤辽阔的草原、壮美巍峨的山河、热情好客的人民。两国以旅游年为契机,赓续千年友谊,携手建设好中哈关系新的“黄金三十年”。中哈互免签证协定落地并于2023年11月10日生效,目前,北京、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成都等城市已开通直飞中亚国家的航线。2024年在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框架下,共举办35项活动,哈萨克斯坦将在中国多地举办旅游推广活动,有助于中国民众进一步了解哈萨克斯坦多彩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成就。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哈萨克斯坦旅游和体育部合作拍摄的人文探访纪录片《共同的梦想》,展现中哈两国在人文、艺术、生态、经贸等方面的合作共建,讲述新时代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发展故事和世代传承的感人友谊。节目共3集,每集26分钟,于7月2日至5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哈巴尔新闻频道24KZ、哈巴尔综合频道播出,受到两国人民的关注和好评。
以“心联通”为纽带,扩大人文交流合作
人文交流是中哈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竭发展动力。目前,中哈签署了互设文化中心协议,中哈通过开展旅游年、中医药文化推广等活动持续推进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两国双边关系行稳致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亲和心灵交流,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如今,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青年出国留学前三大热门国家之一,在华留学生有1.2人,成为在华留学的10大生源国家,排名第10名。在众多的中国高校中,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最偏爱北京语言大学,主要就读汉语言专业。随着中哈“一带一路”合作的开展,中国文化得以在那里生根发芽,当地年轻人渐渐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今,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开设的5所孔子学院顺利运营、由天津职业大学与东哈萨克斯坦技术大学共同承建的哈萨克斯坦首个鲁班工坊在东哈萨克斯坦州已正式揭牌试运行、4所中国高校设立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两所院校开设哈萨克语专业,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感人故事被搬上银幕、《舌尖上的中国》等中国优秀影视作品走进哈萨克斯坦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