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以人文交流促中外民心相通
孙宜学
2024年07月15日

人文交流作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对中外合作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和协调杠杆作用。人文交流润心无声,影响无形持久,可以跨越有形的障碍,跨山越海,摘掉有色眼镜。当前中国要和更多的国家合作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合作实现文化互信互通,为其他领域的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交流合作要重实效。国际交流往往协议签得多,落地扎根的少,尤其是人文交流的“软性”和弥漫性特征,很难确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对标对表进行推动和验收。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要确立有效的协调协同机制,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动员组织坚强有力,技术赋能不留“小心眼”,科研学术交流无障碍互通,以人文之“柔”与科技之“硬”交织而成交流“连理”,以柔润刚,以刚护柔,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文交流,在实现中外文化共存共荣的基础上,推动世界文化和谐共存。

人文交流要以平等为基本原则。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很难实现真正平等,其中既有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甚至个人的原因。这就会造成交流者不同的身份危机、不平等危机。为了实现人文交流的平等,中国和合作国家之间首先要建立政治互信,尊重各国主权,相互尊重政治决策、发展道路选择,相互打破技术壁垒,共同维护绿水青山,平等推动全球治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也是人文交流的目的和成效。

人文交流要共建多语言互学生态。人文交流,语言先行。中文的世界化证明,语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语言教育建设人文交流会客厅,以教育增进友谊,促进不同文化在人文交流会客厅里实现坦诚交流,是强化中外合作走深走实的重要基础。为此,中国和合作国家要建立语言教育合作机制,共同创办语言学校,相互开设语言课程,为中外合作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储备语言人才,奠定人文基础。

人文交流的未来在青年。中国和合作国家要合资建立青年基金项目,互设奖学金,互派留学生,加强青年人文交流,增强青年合作交流意识,打造青年领袖项目和培养模式,从中优选杰出青年,加大培养力度,定向培养专门领域的领军人才,发挥偶像效应,以一人带动一地,以一地带动一国。在此基础上,扩大青年交流范围,对现有从事中外人文交流的各国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在社会层面多开展短期交流项目,扩大旅游合作范围,为青年人才成长打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人文交流要借助民间力量。中外政府要开阔胸怀,五湖四海,发挥主动性,动员、协调各国民间力量,包括企业、教育团体等,依托自身优势,共同重视和推动各国人文交流。民间力量融入充分,渗透性强,更了解当地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更容易精准投入资源,优先保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青年等领域的交流,为政府层面的决策提供信息和经验支持。

人文交流应有序有节。目前中外人文合作中政府主导色彩过重,政策执行效率低,相对忽视对问题的分析研判,过多追求短平快的解决方式,治标不治本,文化传播“雪泥鸿爪”,抓痕不深,没形成制度性保障,配套保障措施不全不实。未来应客观面对现实,既不盲目大意,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对症下药,无论中医西医,以祛除病根为选择标准,循事物发展规律,庖丁解牛,刀刀到位,有序有节。这样不但能保证各国人文交流的正常进行,而且遇到问题能即时做出反应,降低合作风险。

人文交流应建立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应以和谐共生为目标。第二,应有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第三,在实践中摸索建立科学的文化共生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具体问题、文化差异、互惠互利原则,设计评估标准,得出科学结论,确定评估等级。第四,应科学设定文化共生评估指标。文化交流的效果同时具有隐性和显性特征,基于其显性特征,可基本判断文化交流广度和深度。第五,建立跟踪监测机制以保证传播效果。

人文交流要讲好各国故事。每个国家都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外要合作打造“世界故事会”,创建世界人文交流品牌,以各国故事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讲故事时要保证话筒权均等,避免“以己度人”,避免话语霸凌,捅破纸、打破墙,以故事的感情和真善美,弥合文化裂缝,接续文化“断头路”,打通人文沟通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