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者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术传统,自1926年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肇其端并开风气之先,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厦大国学研究院对闽南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风俗调查。厦大国学研究院专设风俗调查会,该会成立于1926年12月13日,发起人是顾颉刚、孙伏园、容肇祖、林幽(林语堂之弟),成员有张星烺、陈万里、林语堂、林惠祥、林惠柏(林惠祥之弟)、高子化等。该会成立后的半年间,出有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泉州风俗调查记之一》、张星烺《泉州访古记》《中世纪之泉州》、陈万里《闽南遊记》(包括《泉州的第一次遊记》《泉州的第二次遊记》《泉州的第三次遊记》《漳州遊记》《旅厦杂记》)、林语堂《闽粵方言之来源》《〈平闽十八洞〉所载古迹》、高子化《云霄的械斗》等,以及未刊稿顾颉刚《天后——泉州风俗调查记之二》、容肇祖《天后》等,研究选题顾颉刚《厦门的墓碑》、林惠祥《闽南的下等宗教》等。顾颉刚在为《厦大国学研究院周刊》撰写的《缘起》里倡导“掘地看古人的生活,遊行看现代一般人的生活”,在厦门开“文献同田野相结合”的研究风气。
1929年12月,厦门民俗调查会成立,发起人谢云声、陈佩真。厦门民俗调查会成立后即被接纳为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厦门分会(学组)”(据1930年1月6日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函)。
在我看来,厦门民俗调查会同厦大风俗调查会有薪传关系。该会发起人谢云声曾到厦大风俗调查会向顾颉刚请教,顾颉刚为其《闽歌甲集》撰序,另一发起人陈佩真则是厦大国学研究院研究生;顾颉刚、容肇祖名列该会“指导员”即顾问;该会成员伍远资亦是厦大国学研究院研究生;该会继承厦大风俗调查会“文献同田野相结合”的学风不遗余力。
厦门民俗调查会办有《民俗周刊》,附厦门《思明日报》发行。《民俗周刊》撰稿人有:谢云声、薛澄清、陈佩真、伍远资、翁国梁、胡张政、苏启予、袁洪铭、叶德钧、孙觉夫、叶沁溪、曹松溪、李绍英、王成竹、罗香林、娄子匡、翁国声、白寿彝、朱自清、叶谷罄(叶国庆)等。厦门民俗调查会出有《厦门民俗调查会丛书》,谢云声编著的《福建故事集》(上海中华书局版),被列为该丛书之第一种。厦门民俗调查会成员的研究成果在厦门《思明日报》之《民俗周刊》和广州《民俗周刊》刊出,或者结集出版者颇多,如《闽南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南洋歌谣》、《辑歌杂记》、《福州蜑户的歌调》、《厦门醉仙诞的调查》等文和《台湾情歌二百首》、《闽歌甲集》、《闽南歌谣二百十五首》、《福建故事集》等集。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