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纪录片《两岸家书》第二集,在我是一次神奇的感受:眼前不断出现纪录片里的历史片断,心中不时浮现数十年来从历史文献得到的记忆片断,记忆片断加深了我对纪录片、对历史片断的理解。
譬如,《两岸家书》第二集里有连横1914年回复中国国籍的感人片断。我即时记起,连横是1914年“2月10号”领取“回籍”证书并以“承领人连雅棠”之名出具承领收据的。经我查考,这天是农历正月十六,恰是连横36岁生日;我又记起1937年9月,连横之子连震东也“声请回复”中国国籍、也获得批准。我在1937年10月21日出版的《国民政府公报》(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印行)第2489号附录第5页之《内政部二十六年(1937)九月许可回复国籍人一览表》里发现了"连震东"之名及其个人资讯,连震东回复国籍的证书字号为“继字48号”。我还注意到,连横当年“声请”的批准机关是内务部,到连震东时已改名“内政部”。接下来的事儿是众所皆知、年老如我也记得的啦:2013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亲切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并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2月25日这天,农历也是正月十六。我认识连横的曾孙女连惠心,听她在纪录片里的谈话,亲切而感动。从连横、连震东、连战到连惠心的事迹和心迹,正应了第二集的片名《迢遥漫漫回家路》。
又如,《两岸家书》第二集引连横致张继的信里有“儿子震东毕业东京庆应大学经济科。现在台湾从事报务”之语,可知连震东本是台湾报人。我又即刻记起曾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省党部(驻地在福建永安)主编的《台湾研究季刊》创刊号(1945年1月15日出版)和第二号(1945年4月15日出版),发现连震东撰写的《日寇占领前的台湾》《日寇占领后的台湾》两篇论文,其文史功底、文字功夫颇具家学渊源。《两岸家书》第二集涉及的连横、连震东、蒋渭水、林文月、张我军、林海音都是台湾作家。在日据台湾时期,日据当局在台湾的“去中国化”是“从语言开始”、从强制推行日语开始的。连横坚持用文言写作,又用“台语”(闽南语)演讲,这本身具有对日据当局、对“去中国化”的反抗意义,当点赞而不当诟病;张我军主张新文学,主张用白话文写作,也没有毛病。在《两岸家书》第二集里,连横的雅堂书局销售新文学书籍,连震东同张我军合影,连惠心主持将《台湾通史》由文言译为白话,这给观众的观感是:连横同张我军、文言与白话、新文学和旧文学,本来就毫无违和感,本来就不必分其为两条路子之争。这是《两岸家书》创作团队的高明处之一。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