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应“经营”好“五商”
孙宜学
2024年07月29日

中国故事是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就是让世界理解中国,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扇理解中国的窗口。如何以这样一个个小窗口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需要用心、用脑、用力,也要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交流手段。但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而且能克服各种物质和现实条件局限性的基础,是“经营”好自己的“五商”。

情商。即悟性、领悟力。讲故事最重视“收视”效果,而效果的好坏,既与故事的内容有关,也与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情感表达强弱、与听众的互动交流有关。讲述人的情商高低表现在能否准确地把握听众对故事的情绪反应并及时调整内容、讲述的角度和具体细节,能否以自己充沛的情感调动听众的情感,以听众的情感丰富故事的情感。讲故事者情商高,就能把简单的故事变成丰富的故事,就能让故事鼓起来,飘起来,该松则松,该紧则紧,可放可收,以听众的情感变化为坐标点和标准,牢牢掌握故事情感抒发的方向和浓淡,推动故事效果达到高潮,始终牢牢吸引住听众,抓住听众的心,感化听众的灵,达成故事的效果。

智商。即科学性、预判力。我们向世界所讲的中国故事一定要真实,具有科学合理性,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和习惯,目的是推动人类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沟通互动与交流,必须能够丰富听众的知识图谱,提升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培养跨文化沟通的常识和技巧。因此,所讲故事在内容选择上要以真实为标准,讲故事的方法要以科学为标准,符合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故事可以离奇但不能胡编乱造,可以引人入胜但不能蛊惑人心,可以声情并茂但不能引人入瓮……冷静、理性、智性,循循善诱,将中国故事的内在科学性、逻辑性、合理性讲出来、讲清楚。总之,就是要“发乎情止乎礼”,“礼”就是理性,就是中国故事这辆车要面对的“停车线”,也是情绪的“刹车片”。

心商:即诚心、真心。所有好的故事,不论是哪国的故事,故事是长是短,情节波澜不惊还是起伏跌宕,目的都是希望最终能带给听众温暖、善意。这样的故事最能打动人性最柔软处,丝丝绵绵,入耳入心。听众或因故事中的善胜恶败、因果轮回,心灵得到净化、升华,从而增强生活的信心,充溢生命的善心,为人类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带去更多的温暖和亲情,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的每一阵风、每一片树叶都散发出爱。所谓讲中国故事的心商,就是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跳动、温热的平常心,去温暖同样的人心。心商不需要intelligence,只需要平常,能以平常心温暖平常心,就是最高的心商。

逆商。即逆向思维、创新意识。对外国听众而言,中国故事是形式和内涵都具有“唯一性”的特殊故事,与其他国家的故事只是在不经意间在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有所交织。所以,面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时,不能按照中国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表达逻辑和理解角度,而是首先培养自己不自觉的逆向思维意识和能力,养成陌生化思考中国故事呈现形式的习惯,换位思考、换位讲述的习惯,能在讲故事者和听众两种角色间自由切换,效果至上,不拘一格,变“听”与“讲”为对话,为交流,为促膝谈心。这样的中国故事,在接受环境和受众心理方面同步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本土化转变,确保了中国故事内容与形式始终保持统一,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本土平移。这是中国故事走进世界所能期待的最佳效果,也是所能追求实现的美好理想。

胆商。即担当意识、拓荒精神。目前,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充满着风险和陷阱,对象国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甚至极度贫困国家。这就需要讲中国故事者要“敢问路在何方”,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敢于担当,敢披荆斩棘,在荒芜中走出一条中国故事的世界之路;始终相信“路在脚下”,在遍播中文种子于世界时能“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做中华文化的播种机,先锋队;敢决断,能推进,能因地制宜,做中国故事走进世界的“孤勇者!”

综合运用好上述“五商”和各种聪明才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这种能力可以称为“经商”能力,即管理能力、统筹能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各种能力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以即时最佳效果为导向的各种能力的即时最佳结合或者说组合。这个最佳结合点或组合点可以设计、可以预测、可以推动逐渐实现,但讲故事者并不能明确会在故事的哪个环节出现这个点,因为听众的情绪变化不一致,对故事的兴奋点不一致,众口难调,所以讲故事者必须具有高超的管理技巧,把控故事全局、全过程,把讲故事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各种情绪、小宇宙间“走钢丝”,把握好角度,控制好速度,保持住平衡,循序渐进,经营好故事的各种元素,善用、巧用自己的每一种能力,把自身变成中国故事元素的结晶体,把每一次讲中国故事的行为都变成一次自身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元素的新重组,新展示,把自己就变成最真实、最具体、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