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果都是老师整理好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很快便会忘记,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阅读找到答案,那么学生不仅能掌握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容易忘记自己辛苦找到的答案。俗话“易得者亦易失”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在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智和意志需要进行复杂的活动,而这样的过程会使得孩子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梳理零散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阻碍,坚持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有助于磨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坚毅的品质。自学还有助于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样的快乐不仅来源于成功的喜悦和周围人的赞赏鼓励,更来源于自我学习的过程体验。课堂上要高度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上的有效自学是当下教师重大的责任!
从观课中看课堂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教这样一个原则。教师要主动走向学生,而非学生走向教师。
你经历过这样的“自学环节”吗?某政治教师讲授公开课,为了体现“新理念”,课至中途,教师严肃地说:“学习是自己的事,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因此自学能力非常重要,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提供一次自学的机会,请大家一定要抓住,下面就请大家自学课本内容,好,开始。”学生们纷纷打开课本,低头看书。几秒钟后,教师又说:“自学的关键是认真思考,光读课本是不行的,还要开动脑筋,这样收获才会更大,态度很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一些。”学生继续看书,教师又说:“咱们学的这个内容是中考的重点,丝毫马虎不得,大家自学过程中也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这样会让大家掌握得更扎实、更牢固。”五分钟之后,教师大声叫“停”,重新回到原有的授课思路上,开始了滔滔不绝地“灌输”,至于刚才的“自学”,到整节课结束也再未提及……
教师要警惕“虚假自学”。从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课堂自学常常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无明晰的自学内容,或者自学内容过多、过繁,学生无所是从;二是自学时间不合理;三是无法保证安静的自学环境;四是缺乏明确的自学要求。
课堂自学要强化“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方法、定要求,四定的背后才能达成课堂有效地学习。
如语文在教《背影》这一课中,教师如此引导:请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定内容与方法),五分钟后(定时间),请同学们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包含怎样的思想情感?(定要求)提前完成的同学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什么让作者感动得流泪?(层级要求)。
如数学在教《平行四边形》这一课中中,教师如此引导:请阅读教材130页的内容(定内容),用时4分钟(定时间),用铅笔划出不明白的问题(定方法),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如何表示?2.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的什么性质?自学结束后,各组三分钟交流讨论时间,然后我们随机抽取号签来找同学代表小组回答。(定要求)
“沉静”时间占比仅为5.17%。
在一次大型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上海市某数学特级教师对课堂中的交互行为语言性质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显示,15节观摩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时间在课堂总时长中平均占比为65.07%,学生的语言时间平均占比为29.22%,非语言时间平均占比为5.71%。其中,非语言占比最高的一节展示课堂上,教师语言占比为47.85%,学生语言占比为42.93%,非语言占比为9.23%;非语言占比最低的一节观摩课堂上,教师语言占比高达88.08%,学生语言占比为9.93%,非语言占比仅为1.99%。也就是说,这些已经被作为优秀教学样板被观摩学习的课堂中,没有语言表达的“沉静时间”整体都比较少。一堂课里,6成以上的耗时是老师在说,3成左右的耗时是学生在说,“沉静”的时间只有不足6%。其中,说得最多的老师,说话时间占比接近总课程时长的9成,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2%。
非语言占比较少甚至极少,这说明课堂练习明显不足、当堂巩固普遍缺失、孩子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严谨精炼的教学语言表达、也要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除此之外,更需要给予学生静静思考的空间和培养学生独立反思的素养,即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课堂不是老师“T台秀”的舞台,课堂要经得起沉静,要多制造一些静悄悄的时间。
努力把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
要打造属于学生的课堂,首先要确立“40分钟都是学生的”这一时间观念;其次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有所加、有所减;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多做研究、在上课互动环节多做尝试,打破教师话语霸权,真正把课堂的时空归还给学生。
问题得出的根源是低估了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问题上,其实早已形成几点共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把时空还给学生;打破教师话语霸权。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往往会出现偏差。顾虑学生耽误时间,担心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过于迷信教师自身的讲解等,这都造成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被教师挤占。出现这种问题有一个根源,就是对学生的潜能估计不足。事实上,只要学生真正在读、在思、在做、在活动,又怎么会耽误教学时间呢?其实是教师的‘说’耽误了学生很多时间,才会影响学生的优质成长。
必须减少、控制教师支配时间。确立“40分钟都是学生的”这一时间观念之后,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课堂教学时间加减规律。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时间的支配有三种基本方式:教师支配、学生支配、师生共同支配。因此。把时间真正还给孩子的出路在于减少、控制教师支配时间。以数学教学为例,这是一个动静交替的复杂、多向的过程。教学中有意义的沉静能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增值”效应:学生需要经常静下心来进行理性的思维、分析,老师也需要这样的“缓冲”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对教学及时进行调整、改进、提升。
让学生在“沉静”中自学。课堂中适当的“自学”(自学课本、自学例题)就是留给学生一个静的空间,从而也给学生以宽广的思考和创造空间,并使课堂呈现出错落有致、虚实相生的灵动效果。学生们可以利用这种“间歇”充分咀嚼、反复琢磨、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或者去回忆、思考、联想、推敲,也可以进行实际训练,学生们通过这种有益的“小憩”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上、精神上的充分准备。
让学生在“沉静”中自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创设“愤”与“悱”的问题情境,并在此状态下加以引领,促使问题在孩子手底下得到解决。在学生处于当“悱”未悱、当“愤”未愤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静静地思考,历经“顿悟”,感受“茅塞顿开”的喜悦,“斗志昂扬”的幸福。
让学生在“沉静”中自思。当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时,当学生沉湎于不假思索中,不妨给他们浇浇冷水,让他们静下心来再细细地思考:“我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我是不是已经考虑多方位的要素?”“问题有没有更优地解决方法?”冷静地思维,才是数学教育成功的真谛。
要努力增加课堂“沉静”的时间。课堂上的“沉静是金”如何引导和把控,在课堂之前就要有充分准备。
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必须以“学”为前提,“教”不能离开“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要促使“教”回归本意,首先必须解决究竟“教什么”“为什么教”的目的问题,从而才能解决突出重点,坚守根据教学内容由主到次,合理分配教学活动时间的基本原则。
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学情分析非常重要,上课之前最好切实了解学生的通过各种渠道的“已知”、看不懂的“未知”、兴趣所在的“想知”、以及潜力所及的“能知”,从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喋喋不休、唠叨没完。
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在教之前,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不过,要知道,即便提炼得再核心的问题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需要设计引入、跟进、展开、深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串”、“问题链”。
要提高“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一节课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常是同桌两人互动,可以及时知道对错,效率最高;同桌之间讨论不起来的问题,则需要小组(前后四人)互动;在此基础上的全班优秀思维方法的交流,则着重解决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展示与众不同的回答和观点。
教师也要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所谓“学会耐心倾听”是指能够理解学生的表达、背后的思考;识别学生的亮点或合理性;提取学生潜在的疑问或思维受阻之处。再次,教师还需要学会“把球抛给学生”。比如当学生的解题思路卡住了,老师可以尝试着去询问“你哪里不会”“困惑是什么”等,甚至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助提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助力其主动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教师还要学会临机应变、见机而为。提高应变能力需要有意识逐步积累经验,最有效的路径是坚持课后及时反思。在写教学反思时,注重言之有物,切忌空话、套话;强化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必须从“心动”走向“行动”,让“思”“行”相伴。
如何实现课堂有效自学
从教学内容分析来看,自学大致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是比较浅显的,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决放手,由学生自学完成。
第二类是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学生能够从旧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认识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善于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
第三类知识是相对抽象,不易理解和接受的。对这部分内容,最重要的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模型结构、动手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感化。
第四类知识就是难度相对较大,依靠学生个人能力无法企及的。这些内容完全依靠学生独立自学、掌握,对相当一部分同学而言并不现实。这时候就要将自主学习的方式设定为“合作”,通过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看似难以解决的难题。
课堂教学不仅要为孩子今天的健康成长创新探索,更要为孩子终身幸福发展奠定基础。实现课堂有效自学,是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特别重要的环节,更是新时代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目标分解得越细致、越具体,产生的内在动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效益就越高。基于此,在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时,一要给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让学生明白通过自主学习后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达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样以来,才能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的,学有动力,学有次序,学有实效。
交代学习任务要坚持分层原则。对于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自主学习轻松。但基础差、自学能力弱的同学自主学习几乎是一个很难翻越的障碍。教师在交代学习任务时,不必追求整齐划一的完美效果,因为这不现实。把学习内容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交给学困生去完成。并积极鼓励他们朝更高的领域探索。向他们明确几个课堂中必须要展示的问题,迫使他们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实现自学过程,获得过程的体验,思维的训练。
要有充分的时间做保障。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第一要素都是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就没有效率的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就是追求高质的理念。有效利用时间是效率,盲目消耗时间是浪费。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务必要保证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的,甚至是高质的。一是要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二要限制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三要给予学生和各组整理小结的时间。
要注重巡查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如何,教师必须要有巡查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巡查和指导,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在检查中给学生以督促和“警示”,使自主性较差的同学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要科学检查和个性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交代完自学任务和要求之后,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整体普查(一般时间不允许),也可以是抽查,或者学习小组内互查汇报,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引导和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个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与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的检查与评价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得以实现,这一点在教学和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上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检查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时,第一,要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唤起学生新的认知需要和成就需要,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检查与评价要有较强的指导性。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自动力,帮助他们开启思维的闸门,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鼓舞他们积极向上的勇气。第三,检查评价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教师要熟悉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基础,关注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不要求学生与学生比,要求学生与自己比,给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满足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要强化交流展示,使学生乐学;要坚持四定原则,使学生会学;要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善学。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和提升中,真正逐渐使新课程的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