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课堂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力
曾军良
2024年09月05日

合作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在共同完成任务时或达成目标时所展现的能力。合作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人素质,而是通过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当今社会,合作力对个人与团队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良好的合作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并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脱颖而出。学生的合作力主要指学习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这是教师需要用心用智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兴趣、敢于质疑、积极创新、获得成功体验、习得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力,特别是在课堂上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力。

课堂合作的两个目标:学业目标是指让学生通过小组团队的分工合作,互相依赖、鼓励,共同实现学业上的成功,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愿望,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技能目标是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表达沟通和分享能力,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探索与研究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合作”有意义吗?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过头,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长则唱“独角戏”,一个劲地嚷嚷,其余同学就只有当听众的份了;有的学生则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的同学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时机,偷偷地做些平时不敢干、不能干的事……几分钟后,老师一声令下:“停!”全体同学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的同学一张嘴就是“我认为怎样怎样……(压根就没有合作的痕迹)”,慷慨激扬;想发言而没被叫到的同学则只能唉声叹气;无言以对的同学则怕被叫到而诚惶诚恐或暗自庆幸……

课堂“合作”出现的问题在哪里?一是表层化。不明确合作的目的,不管有无必要,不管具体内容,仅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或没有自主学习的基础,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活动频繁,浅尝辄止。二是自流化。没有具体的任务,也不给每个小组成员落实明确的任务,听之任之,教师不参与,学生放野马,“自主”变成了“自流”。

不要怕学生动起来就乱。孩子动起来才有活力,有想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课堂的良性发展,从被管理者、受教育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自我管理者和实践建构者,使其主体性得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不要奢望短时间见大效果。学生说要成为优秀的自己,没有变得更优秀也没关系,再接再厉,继续成长,只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只要知道最优秀的样子,一直努力就一定会成长。不要独自战斗,要整合资源。要把家长、孩子、社区、线上的资源用好用活。要积极策划,认真组织,科学评价,让合作得以有效开展。

一、合作讲策略,交流激兴趣

新学期,新班级,如何迅速“破冰”,让孩子们尽快熟悉班级,认同班级呢?班级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载着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一艘大船‌,虽然有时会搁浅,但只要同学们像水手一样机智勇敢,一定可以征服海洋。一艘大船‌,虽然有时会遇到风浪,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也许小小“入船证”,可以带来启发。开学第一天,给每个孩子下发一本“入船证”,里面设计了六道小关卡,要求他们在第一周完成,顺利完成任务的孩子会得到一枚学校设计的“入船证”特殊徽章。 

任务一:我的新同学

至少找到20位同学,让他(她)告诉你他(她)的兴趣爱好,并签名留念。
任务二:我的新老师

找到至少6位老师,并让他(她)记住你的名字,并学会写你的名字。
任务三:我最喜欢的老师

通过一周相处,你觉得你喜欢的老师有哪些,为何?
 任务四:我有了新朋友

通过一周相处,你觉得哪些同学已经成为了你的好朋友,为何?
任务五:我的学校,我的班级

通过一周的接触,写下你对学校、对班级的印象。
 任务六:爸爸妈妈的话

孩子在实验学校,在我们班上已经生活了一周,他认识了新朋友、新老师,也开始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新班级,对孩子有什么想说的呢?

接着,班主任可将班上学生划定成N个四至六人的小组,附上分组规则,包括对人数、男女比例、组建时间、文化建设、小组分工、座位要求等。并遵从小组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按成绩划分的原则,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组建,双向选择,自主分配职务,自主规划组规。

小组建立的四大原则。组间同质,每个小组之间具有对称性;组内异质,每个小组都涵盖上中下各层次的学生;组间比赛,各小组之间开展友谊比赛,激发学习活力;组内帮扶,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仅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匆忙组队,需要近两周的时间,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考虑时间,深思熟虑后再来决定。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要使学生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集中力量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合理的小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根据个性特征、性别互补、学习水平、交往能力、兴趣爱好等合理搭配,组成4--6人的小组。各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方面要均衡,有意识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有利于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

班级活动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家校合作,所有活动都应把家长考虑在内,使他们觉得也是班级的一份子,家校合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学生爱老师,爱屋及乌,这样合作才顺当。教师还需要对家长进行指导和沟通,要求家长跟孩子一起商量、讨论,分析小组合作的优势在哪里。有了家长的了解与支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提升,能更好促进学生合作力的发展。

小组的文化建设。在小组合作中,一定要建章立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如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对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相互成就的小组或同学予以表扬或奖励。在小组建立的初期,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制定这样的小组合作制度。制度的制定要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原则来进行。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徽、口号、组歌、组训、组规等,并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和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打造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重视小组长的培养。小组长的培养目标:管得了自己,帮(管)得了学生,替得了老师(作业,试卷,上课,接待家长)。明确组长责任,根据课堂活动的不同阶段,明确不同的要求。要定期召开组长会议,给小组长提前加“餐”,让优秀的组长开展经验分享,增强其管理意识,提升组长的领导力。

要创设学习情景。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的任务和问题应既是学生可以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排除障碍的兴趣。

二、合作有智慧,交流讲规律

门门有道,道道有门。合作和探究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探寻合作规律,激发合作潜能,提升合作效能。

确定团队目标。有效的合作学习包括建立团队目标和个人职责。内容上注意必要性、整体性、综合性,要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思维价值。把握合作契机——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 、在理解的疑惑处 、在学生有“发现”时、在发生争论时……这有助于团队完成任务,并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开始一项任务之前,最好确定目的和目标以节省时间。

确立组内成员职责。


提升合作智慧。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必须基于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才能进行,同时要建立小组成员“随机汇报制”,将发言的机会留给每个人,彻底剥夺小组优生“发言人”的特权。 要让合作落到实处。采用有效的分组形式,给每个学生明确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保证讨论的时间。要明确教师如何参与(巡视、参与、评价、激励)。要组织小组间的交流活动和评价活动,鼓励各小组热情大胆参与,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评价。培育合作技能。彼此认可,相互信任;彼此接受,相互支持;准确交流,分担困难。具体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心平气和地探讨和讲解;让他人先得到机会;对他人和自己的学习负责等。通过规范合作技能,提高合作能力。

鼓励大胆质疑、积极反思的习惯。在小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越厘越清。对于学生在质疑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实现在质疑、反思、想象中更好成长。

三、合作有创意,交流讲创新

合作学习依赖于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学生需要尊重和欣赏彼此的观点。例如,课堂讨论可以强调不同观点的必要性。创造出一个鼓励独立思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认识到思想的多样性的价值。

使用开放式问题的项目式学习。开放式问题的项目式学习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与其花大量时间设计一个人工场景,不如从日常问题中汲取灵感。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可以用来促进项目式学习,并且通常能找到适合合作学习的问题。学习是社会化的。使用不同的媒介,无论是书籍、讨论、技术还是项目,都是在学习和发展新的想法。合作是一个学习过程。如果管理得当,它就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让教育者挖掘出新的思想和信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探究,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鼓励“多样”的见解,培养“善问”的学生。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究。老师要让学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同时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提升探究趣味,发展自学能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再到“我要学”。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和情景,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对之进行探究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持续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适时地点拨、积极地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培养。

四、从“标准化”走向“自由化”的合作小组新探索

在“标准化”的小组合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隐忧。如成员的固定,使得小组合作相对缺乏流动的新鲜活力;时间的固定,造成了讨论时有些小组还兴味犹浓,而有些小组却默默无语等。在魅力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尝试采用“自由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避免“标准化”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更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迁移补充与创新探索。“自由化”的小组合作打破了以往的“标准化”模式要求,没有固定的成员、时间、议题、形式,一般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进行,或课外随时进行,意在真正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成员自由组合。这是“自由化”小组合作的基础。学生毕竟年龄尚小,活动设置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儿童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学生追求更多的是有趣的同伴和好玩的游戏。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的“自由性友谊”。在小组合作时,让学生自由挑选合作伙伴,能大大调动同学们的起始兴趣,有效扩大他们的交流空间,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能让同学们和更多的伙伴一起,在热情满满的交流中碰撞出真正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能同时满足每个学生对于“影响力”和“归属感”的内在情感需求。

形式自由确定。创新不要缩手缩脚,自由而定可能会带来创意的“灵光闪现”。小组合作要充分授权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决定讨论的形式。是逐个发言,是辩论赛,还是一对一的对话,全由同学们自己协商决定。总之,要打破各种条条框框,讨论要自始至终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此时,孩子们的心灵之门才能被真正打开,语言表达力才会真正被激活,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也才能被真正发掘。

内容自由选取。把讨论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真正的问题,或者是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只有难度适宜的话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想法和情感能够表达和传递。同学们的兴趣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以讨论一篇文章为例,讨论的主题可以是篇章结构,可以是开头结尾,也可以是人物描写、环境描述……总之,同学们在讨论内容上的自由选择与自由发挥,能很好地调动起他们的讨论欲望和思考空间,也避免了讨论内容过于单一,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扩大讨论的范围,收到合作讨论的良好效果。

时间自由把控。教师要善于放手,敢于给孩子时间。因为只有在比较充裕的时间里,孩子们才能安心于讨论,大胆于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东张西望,等着老师的结束指令。我们要创设比较宽松的时间氛围,让孩子们进行“浸润”式的讨论,而不是蜻蜓点水般快速结束。不要突然停止讨论,否则孩子们期望说出口的话语会被打断,对孩子的语言表达会有不良影响。

地点自由选择。同学们往往有独立空间的需求以及细声交谈的需要。在自由讨论时,如果允许孩子们走出座位,找寻自己的秘密天地,他们的兴趣往往会被进一步激发,情感需要会得到更多的满足。教室里也有可选择讨论的地方,比如各个角落,前后黑板旁等。这样不固定的讨论地点还能有效避免共同讨论时的嘈杂干扰。

教育不是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而是创设一种氛围,让孩子自己去打水。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生态圈,良好的“班级生态”应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通过小组合作,所有的班级成员在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中“自由成长”。合作探究之路,就是育人育才之路。当我们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教师的教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学也一定能呈现出鲜活而灵动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吴艳鹏】
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