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客观认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插秧现象”
孙宜学
2024年09月05日

最近几年,每到插秧季节,我都想到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插秧之间的关系,总觉得当前中华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常常出现“插秧现象”,但要么被视为失败、倒退或受阻,要么就是根本没意识到,从而不能客观认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情势和形势,“守株待兔”或“破釜沉舟”或“盲人摸象”,错失调整步伐和节奏的机会,导致文化传播效果的弱化或文化资源的浪费。

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插秧现象”,简单讲,就是以退为进,退才得食,退才是正确的方向。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是中国智慧。《周易》(师)卦六四:师左次,无咎。象辞说:“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意思是说,是前进还是后退,要根据实际情况,若只有后退才能保存以后前进的力量,后退就不是过失。以退为进,待机破败,是正常法则。

汉·扬雄在《法言·君子》中说:“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说颜回总是谦恭低调,一箪食,一瓢饮,居深巷陋室,而怡然自得,正是把退让看作前进,世上少有比得上他。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到楚国后,楚王请他吃饭,席间问重耳:“你返回晋国后,将怎样报答我呀?”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后世据以引申出成语:“退避三舍。”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礼义为何物,往往知进而不知退,及其变也,或以退为进。”

华罗庚:“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先足够地退到我们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这是在说数学,也是在说天地万物生存之道。

以上诸种说法,大同小异,都是说进退都是人生常态,该进则进,该退则退,退进之间,乃见智慧,这也是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是中国人的人生观,生存观。

中国文化接天立地,是自然文化,生命文化,是观天察地的人的文化,中国文化的逻辑和肌理与天地万物吻合。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这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只要宇宙在,世界在,这种文化就在,因为其生命力就是宇宙生命力的体现和象征之一。进退之道得乎自然,与阴阳之道、荣辱之道等等一样,都是中国智慧。

向世界讲中国文化,也应秉承中国古老的智慧,这也是遵循万物自然之道,人之常道,有序有恒,该退就退,该进就进,进即退,退也是进,不要计较一时一地得失,凡事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判断、选择,轻名重实,这是文化传播的辩证法,与夜与昼,黑与白,明与暗,美与丑的辩证法是同质的。

退,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事,做得怎么样。就像退着插秧,看到的实际上是已有的工作成果,秧插得整齐不整齐,秧株匀称不匀称,这样才能更从容、方便地在后面的工作中予以调整。中华文化走出去经过多年的耕耘,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慢一些、退几步,实际上也是如此: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具体做法,都可以基于已往,着眼未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和布局,从而确保后面的工作更顺利、更精准、更有实效。

退,可以更从容地选择行走的方向,扬弃已往,另辟蹊径。在动物界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一只鸡,或一只鸭路上遇到栅栏,第一反应是飞过去,若飞不过去,它们就会后退几步,可能会发现栅栏虽高但并不宽,从栅栏旁边就可绕过去。退,看似与既定的目标有了一定的距离,但也因此看清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有很多选择,就像插秧过程中不断根据眼前已插好的秧苗而调整速度和角度一个道理。

退,可以更有效地消除实现既定目标所需各元素间的摩擦力,从而更顺利前行。这即是《道德经》中言:“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小时候在小镇看拉媒的火车(货车)启动,总是先咣当一声,货车整体向后退,各车厢之间咔嚓咔嚓一阵响,就像给人接断骨。当时以为货车就像人跳远,跑前都需要助跑,要往后退几步,才能铆足劲往前冲。后来读了点书,才知道货车各节车厢之间的挂钩拉得紧,火车启动时必须先克服火车与铁轨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火车重,最大静摩擦力就大,直接启动就难。而先倒车则能使车厢之间的挂钩松弛一下,就像人跑步前先松松筋骨,预热一下,然后火车启动,从第一节车厢往后逐节带动,就相对容易了。

实际上,货车启动的道理,在天地万物间普遍存在,也广泛应用于人和动物的日常生活。这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人与事,在行进过程中,都会出现“插秧现象”,而且不止一次,就像春天不会只有一次。只要在做着人的事,符合生命规律的事,最终一定会满眼成熟色,而不见最初插秧时的间距,苗株的大小,插秧的顺序等等,也就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就是中华文化的本意和真意。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塑造可敬可亲可爱的崭新中国形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天然具有矛盾性、冲突性甚至敌对性,因为语言文化之间的传播所依赖的都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目前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强权、霸权国家围堵的根本原因。西方以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以主观恶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污名化为文化输出,要争文化霸权地位,是破坏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等等,千方百计遏制中国文化、中国智慧服务世界发展,不断变换名字渲染“中国崛起威胁论”。中华文化走出去遇到的这种种阻力,从历史发展规律和万物生长规律看,都只是正常发展阶段中的某一阶段而已,都是典型的“插秧现象”。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能从更长远、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视角做出合理的应对,在任何阻力面前都不会自乱阵脚,而是一如既往,按照常情常理,常态化插好自己的秧,种好自己的地,收获自己的粮食:基于万物之理、中国之道,有条不紊地建构中国文化的世界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待到金秋穗满时,试看天下谁不食?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