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课堂需巧妙设置情境
曾军良
2024年09月30日

课堂教学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无情境不教学,没有情境的教学,是抽象的、生硬的、灌输式的、机械的教学。情境教学强调以情境为支撑,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孩子们激活了,把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因此,情境教学是课程育人的一种有效探索,课堂情境的科学与艺术创设已成为能否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指标。

情境教学中常见的误区。与主题无关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矫情);“炫彩”的情境。

在某课堂上出现如下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呢?

生:我到过桂林。

师:好玩吗?

生1:很好玩!那里有漓江,漓江的水很清!桂林还有象鼻山,象鼻山和大象特别像!爸爸妈妈还带我去了酒吧一条街,我看见了许多老外!我还和一个老外用英语说了几句呢!后来还和老外合影了!

师:真的很有意思!还有别的同学可以告诉我去了哪些地方旅游吗?

生2:老师,我今年暑假去了庐山,那里的风景很好,有很多的很漂亮的树,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线天,胖一点的人都过不去,和我一个旅行团的有位大叔,肚子太大,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生2:经过我们的努力,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终于出来了。

师:哦!原来是虚惊一场。

此时教师似乎感觉到离题有点远了,又说:我也去过很多地方旅游。老师打开幻灯片,出示日月潭的照片,问: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

创设教学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创设教学情境,要关注作为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到作为问题解决型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的转变。过去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情境创设怎么样,往往看导入环节是不是设计得巧妙、生动,是不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所谓真实,就是指在现实生活、科学研究中真实存在的情境。

结合学情,唤醒经验,考虑情境的“真实性”

要确保教学情境的有效性,首先情境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杜威曾提出,学习应该以真实情境为基础,而不是基于孤立的知识点。只有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引导学生真正“入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实的情境究竟从何而来?教师要有智慧的眼睛和收集的意识,善于发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适合为学习内容服务的教学素材。

我们常常讲的“真实情境”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而一定是感受的真实、撬动学生学习欲望的真实。比如现在课堂上常用的“微电影拍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撰写”,这些情境的构建看似真实可行,其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他们并没有在撰写拍摄脚本后真的进行拍摄,也没有进行所谓的颁奖,这样的情境纯粹是教师为了教学而创设,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应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如在一次以“新闻撰写”为主题的公开课中,教师将情境直接创设为“今天的班报需要一则以班级公开课为题材的消息”,在这个情境下,学生现场采访同学、上课教师、听课教师,而后撰写新闻稿,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新闻的鲜活性,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的教师也深受启发。

在历史教学中,可巧用历史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材料:1880年,戈登回到英国后,曾去拜访南丁格尔,他对南丁格尔提到:“我们前线军人对国家的奉献,还不及你们护士所做的1/20。但是世人却不给护士该得的称赞。”戈登去喀土穆前,曾写下自己的生平给南丁格尔。1885年,在戈登阵亡的消息传到南丁格尔耳中后,南丁格尔根据戈登的自传,整理出版了纪念册。——张文亮《南丁格尔的生命历程》

教师提出问题:(1)戈登所说的“对国家的奉献”指的是什么?(2)这种“奉献”反映出当时怎样的国际局势?该如何看待这种“奉献”?

由个体经历推及群体活动,学生在阅读材料和教师的引导下,认清戈登的殖民者本色,感受18世纪和19世纪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尖锐矛盾,理解殖民活动的罪恶性。

教师设计意图:戈登和南丁格尔在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形象截然不同,很少有人会关注到他们间微妙的联系。利用这则历史情境,快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问题带领学生进入18世纪、19世纪欧洲殖民扩张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时空环境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联系科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理化生学科的发展是学科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前提条件。理化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前沿科技的发展,结合科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理化生知识的强大应用,了解理化生知识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彰显情境的“梯度性”

情境教学是当前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以片段式和一“境”到底式呈现。在片段式情境教学法中,教师往往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种方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一致性。而一“境”到底式的教学方法,是将一个情境分解成若干个片段,根据教学进程和学习内容需要,设置成“梯度性”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境逐步“拾级而上”到复杂情境,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情境的“前因后果”,从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完成全程参与。这种“爬梯子”的感觉,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如在道德与法治《青春萌动》一课中,教师可以用电视剧《追光的日子》为情境,围绕高三学生高远和认真的故事展开情境教学。首先通过播放男女主角初识阶段互相安慰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悟青春萌动的表现;然后通过男女主角互相扶持追梦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异性正常交往的正面影响,并探讨如何面对青春萌动;最后呈现电视剧的结尾,组织学生开展续写结局的活动,让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进行思辨。

梯度式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分解一些难度较大且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而且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梯度式问题情境需要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可依照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设计。例如,针对数学括号的使用,梯度式问题情境的构建可以游戏为主。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公式,如18 2 3 6=18,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添加符号的方式确保这一等式可以成立。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公式要求学生添加符号,即18 2 3 6=81,这时数学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如“九九八十一”,以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小括号。最后再给出这一公式,即18 2 3 6=1,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快速做出了解答。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可以强化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这对促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也很好地满足新课改中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

在地理学科高二年级“地球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北京故宫赤道式日晷视频”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研究赤道式日晷的原理,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晷针投影位置的影响(属于单点结构),进而推断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晷针投影位置的影响(属于多点结构);

②如果把北京的赤道式日晷整体移到武汉或者乌鲁木齐会出现什么问题?

③如何修正(属于关联结构)?

④如何利用日晷测出当地的经度(属于拓展抽象结构)?

通过创设具有不同思维层级的问题,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方式,更重要的是用情境带动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提升思维价值。

事出有因,激疑生惑,强化情境的“问题性”

问题从何而来?有效的问题不是教师随意提问、脱口而出的,问题要从情境中来,是教师基于情境内容而发起的提问,是学生面对情境内容而产生的疑问。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不应将提问局限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书本中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而要将情境作为提问的载体,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作为驱动学生思维的任务。通过情境联结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方法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任务中将学习结构化,从而使素养在无形中得到培育。如在道德与法治《网络改变世界》一课中,教师可以呈现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漫画图片及大数据杀熟、App监听等新闻视频,让学生结合图片、视频情境分析网络的弊端。

创建情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学习发生的场域,而教材文本是我们课堂学习的主要对象,在当下的很多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自由行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又唱又演,又画又写,看似热闹万分,可却彻底地丢开了文本,这样的本末倒置会让学生在浅表的获得中浮光掠影,以为自己收获满满实则一无所获。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考虑的是学习是否真实发生,情境能否帮助学生实现文本浸润或者学习内容的深入。在初二语文教学《背影》一课时,可将父子的情感关系作为主线,将父亲的信件作为情境的创设点,设置情境任务为让学生为父亲写一封回信,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读内容、读情感、写回信,而任务与文本结合也符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这个情境创设是有效的。

运用实验的问题情境,深化理化生重难点。理化生学科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基于实验来推进,一个完整的理化生实验就是一种理化生情境,运用理化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并观察理化生现象,再从现象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参与理化生实验,既能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其推理能力,也能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感受到理化生学科的趣味与神奇魅力,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注世情,链接现代,注重情境的“社会性”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特殊属性。在“双基”时代,教学更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也造成了社会性的缺失。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学生的“社会性”决定了教学情境的“社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重视学生的“社会性”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加强学习共同体建设。只有置学生于社会中,置所学应用于社会中,才能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培育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传统的地理多媒体主要是地图、挂图、模型、幻灯片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现代化了,电子地图、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电影电视栏目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等。多媒体教学是地理教师将地理教学信息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手段,与学生构成一组地理教与学的交互系统方式。例如:在学习“长江”时播放《长江之歌》,学生能很好理解和体会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我国的母亲河的情感。同时配以不同江段的风光图画展,有利于学生掌握“长江的开发和治理”的知识点。

结合生活中的理化生现象,创设生活中理化生情境。理化生学科极具实践性,新课标在多个方面强调,理化生课堂教学要注重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从生活走向学科,由学科回归生活。课堂教学要将生活中理化生现象进行情境创设,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理化生知识相联系,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理化生学科的知识。

我们学习各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工具目的,而设置情境就是让学生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然而,不少教师创设的一些情境并没有实现学科的某些工具性。比如教学《劝学》时,有教师构建的情境为: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荀子,请他分享自己在议论方法使用上的心得。这样的情境创设罔顾文学作品创作的普遍规律,学生只要背诵结论就可以完成,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无益。其实《劝学》主题和当下“丧文化”针锋相对,虽是传统文化却极具现代价值,教师可以课前搜集学生遇到的学习观方面的困惑,请学生运用《劝学》中的观点为同伴解惑,这样既能理解议论的观点,也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运用了议论方法,将学科内容付诸实践,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真问题”。
走进文本,艺术表演,注重情境的“参与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中有些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 打开语文课本,与经典来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走上绚丽舞台,和文中人物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丰富语文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演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舞台剧,君子之交犹水,雄辩之气如虹。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

演奏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舞台剧,“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演奏司马迁《鸿门宴》的舞台剧,“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追寻信仰之光,激扬热血青春。

一方舞台,演绎人生百态;浩瀚经典,体悟人生哲理。莎士比亚说,“最好的戏剧,也只不过是人生的缩影”。舞台上的演出能激发同学们追求梦想,去成就人生的精彩。

一位教师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意思。

在英语课堂里,学生进行《狐假虎威》课本舞台剧的演出,通过表演这个故事更加形象地告诉我们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从课桌到舞台,英语课本剧演出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视野,不再拘泥于课本,促进学生更加大胆积极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表达自我。更让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发展。他们英语的表达与表现能力,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将获得全面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也大大增强。舞台上走下来,每个孩子都会更加自信。

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为生活服务。儿童是蕴藏着智慧和具有高级情感的生命体,成长空间的宽与窄、优与劣决定了他们成长得健壮还是脆弱。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育之。让儿童在与老师、与伙伴的互动中,与世界、与生活的关联中学习知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丰富营养、有力支撑,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更具创造性,从根本上保证课堂的快乐、高质,努力为新时代的育人事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吴艳鹏】
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