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中国故事】劭德高年 蔚为国瑞
章林
2024年10月20日

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被后人誉为贤相,现有《文潞公集》传世。他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堪称北宋政坛的“常青树”。司马光在《伫瞻堂记》中赞誉他“君赖之如股肱,民依之如父母”。

才干过人 敢于任事

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文彦博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自幼笃志好学,才智过人,有“神童”之誉。有一天,文彦博和小伙伴一起踢球,嬉戏中,球掉进一个很深的树洞。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他灵机一动,带领众人把水灌注到树洞之中。随着洞中水位增高,球也跟着浮了上来。这就是与司马光“破瓮救友”齐名的“灌水浮球”的故事。

文彦博少年时与张昪、高若讷等同窗跟随颍昌大儒史炤学习治理天下之术。史炤的母亲善识人,见到文彦博后,觉得他不同寻常,不由得赞叹“贵人也”,给予其优厚的待遇。为了立德修身,文彦博特地准备了两个罐子,每做一件好事,就往其中一个罐子里放一颗红豆,做了错事就往另一个罐子里放一颗黑豆,且在每晚休息之前都要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量,以此来鞭策自己。这样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黑豆却越放越少,“投豆修身”的智慧体现着文彦博自警、自检的不懈追求。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年仅21岁的文彦博考中进士,任翼城县知县。翼城县人口众多,民风彪悍。县里有一户姓张的恶霸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致使官员们说起到翼城任职便退避三舍、望而生畏。年轻的文彦博通过明察暗访、广泛查证,迅速查清了张家的几宗违法事实,上报州府将其判刑流放,并铲除了一批危害民生、盘剥百姓的地方黑暗势力,打击了他们在官府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有力维护了当地民众的安定生活。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北宋与西夏爆发三川口之战。战后,临阵脱逃的黄德和为了逃避罪责,诬蔑英勇不屈的将领刘平投敌,并用重金贿赂刘平的奴仆出具伪证。刘平亲属二百多人因此被投入监狱。朝臣们得知此事,纷纷为刘平鸣冤。仁宗听闻,命文彦博在河中府审理此案。经过实地调查取证,文彦博弄清了真相。而这时,黄德和的同党又利用朝中关系,上下游说,图谋推翻文彦博的审理结论。仁宗受其影响,再派御史来到河中府,准备接替文彦博重审此案。文彦博拒不接受,回应道:“朝廷担忧此案办不成,才派你来。如今案情真相已查明,你应该马上回朝廷。此案倘使出现反复,一切责任由我承担。”随即,就地正法了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保全了刘平亲属二百多人的性命。当地官员和百姓们皆拍手叫好。

宋夏三川口之战后,文彦博深感北宋军队“将权不专”“军法不峻”,以致对敌作战时军令不能及时传达、士兵战斗力低下。他上书仁宗道:“这种政策可以在平常没有大的战事时施行,如今主帅领兵数十万,权力却得不到集中,处处受到副将掣肘,导致出现军法不严的问题,怎么能打败敌人呢?”面对文彦博切中时弊的意见,仁宗“嘉纳之”。

之后,文彦博历任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秦州知州、益州知州等职。在此期间,他强化士兵军事训练、严肃军纪;整顿吏治、重视文教、兴学荐士;平抑米价、赈济饥民,得到了朝廷和当地百姓的赞誉。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三月,仁宗召文彦博入朝,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河北贝州王则发动兵叛,文彦博主动请缨,并获准以宣抚使身份前往贝州平息王则叛乱。到达贝州后,他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一面指挥军队猛攻北城,麻痹敌军,一面在南城暗挖地道,直通城里,最终顺利攻破贝州城。王则被捕、兵叛平息。文彦博因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成为宰相。

为相后,文彦博向朝廷举荐张瑰、韩维和王安石三人,认为他们坚守原则、顾全大局、淡泊名利,请求对他们进行褒奖以遏制不良社会风气。与此同时,很早就意识到冗兵问题的文彦博同庞籍商议,裁兵八万。对裁兵这件事,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被裁的兵士一定会聚集成为盗贼,仁宗对此也有疑虑。文彦博以性命向仁宗担保。最终,裁兵计划顺利实行,而被裁撤的兵士也没有滋事。这次裁兵使北宋的财政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厚德容人 智辟谣言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御史唐介上奏弹劾时为宰相的文彦博,称其任成都知府期间,曾赠送蜀锦贿赂张贵妃,由此才受到重用。

原来有一年临近上元节,张贵妃让时在成都的文彦博进献蜀锦,文彦博无奈,只得命人织成灯笼锦送进宫中。唐介抓住这件事,攻击他“结交宫掖”,才当上了宰相。仁宗很生气,各打五十大板,将文彦博宰相职务免去,贬至许州(今河南许昌),把唐介也轰出朝廷,贬至春州(今广东阳春)。对于此事,文彦博未做任何辩解,反而劝仁宗说:“御史台官奏言监察之事是本职工作,请不要过重处罚唐介。”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八月,仁宗任命文彦博为忠武节度使、知永兴军,驻长安。北宋时期,铜钱和铁钱同时流通,但铜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有官员上书朝廷,说陕西境内流通的铁钱不利于百姓交易,建议废除铁钱。朝廷虽然否决了这一建议,但废除铁钱的消息却不胫而走,导致陕西的老百姓人心惶惶,纷纷争着用铁钱购物,而当地商人也不敢收铁钱。一时间长安城的市场秩序出现混乱。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官员主张采取严厉手段,禁止商人拒收铁钱。文彦博却持不同意见,他让家人把家里存放的丝帛交给商人拿到市场上代为出售,并特意嘱咐家人,交易时只收铁钱,不收铜钱。消息一传出,长安的老百姓逐渐相信铁钱不会作废,市场又恢复了正常秩序。仁宗看到文彦博这么轻松就解决了问题,非常高兴,便问他如何想到这条妙计,文彦博意味深长地说:“百姓对陕西铁钱废除的事情这么恐慌,我用自己的行动来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只有从根本上切断他们恐慌的源头,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这一点与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六月,仁宗思贤心切,下诏任命文彦博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与富弼同时拜相。不料,文彦博接到任命后却不愿意回去,上书仁宗说:“您不把唐介也召回去,我也不愿独自启程。” 面对仁宗的不解,文彦博解释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时候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风闻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上起复任用。”唐介因此被召回朝廷,回到了监察御史的岗位。时人听闻此事都认为文彦博“厚德”。最终,唐介被文彦博的气度和品行所折服,此后的岁月里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功成退居 朝野倚重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二月,文彦博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丧。同年三月,仁宗驾崩,英宗赵曙即位。英宗即位后,器重文彦博的德望和治绩,派遣使者把仁宗的遗物赐给正在家中居丧的文彦博,并想立即任命他为宰相。对此,文彦博三次上表恳辞。后来,文彦博守丧完毕,被任命为枢密使,再次进入朝政中枢。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神宗任命陈升之为宰相,并下诏说:“文彦博是世人所敬仰的名臣,陈升之的官位应在文彦博之下,以表达我的礼贤之意。”文彦博说:“我朝的枢密使,从没有位于宰相之上的。我还是略懂朝廷礼义的,不敢紊乱礼法。”在文彦博的坚决推辞之下,神宗最终应允。文彦博在枢密府任职九年,终因反对熙宁变法中所推行的市易法“损国体敛民怨”,请求辞去枢密使一职。神宗于是任命他为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移判大名府。

文彦博尽管不在朝廷,但神宗对他的顾念却有增无减。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文彦博入朝觐见,神宗称赞他“深厚不伐善,阴德如丙吉,真定策社稷臣也”,并立即给其加官两镇节度使。这在当时是十分优厚的礼遇。但文彦博还是恳切地推辞了这一加封。在离开京师前往河南府任职时,神宗特意在琼林苑赐宴,并两次赋诗相赠。当时的人都认为此事十分荣耀。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全面主持朝政的司马光极力向皇帝推荐文彦博,将其比作周朝的姜太公、周公,唐朝的郭子仪、裴度,说他是“宿德元老”,应重新起用。最终,文彦博被任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六天朝觐一次处理政务,一月两次到皇宫给哲宗讲述经学之术和治国要义,“恩礼甚渥”。不过,文彦博毕竟已经八十多岁,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每年都上奏请求告退。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五月,文彦博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文彦博一生“事君以忠,养民以仁”,既有出色的执政能力,又能体恤百姓疾苦,声名闻于四夷。《宋史》颂扬他:“立朝端重,顾盼有威,远人来朝,仰望风采,其德望固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矣……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这一评价无疑是十分公允的。

(本文原载于《前线》杂志2024年第9期。作者简介:章林,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