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海外中国企业需要中文服务
孙宜学
2024年10月22日

随着中国企业在世界上不断扩大布局,企业所需要的语言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英语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在非英语国家,作为中国海外形象代表,中国企业内部以英语作为中国和所在国员工的交流语言不但对企业文化造成消极影响,而且有损双方民族尊严。更重要的是,以第三方语言进行沟通,难免产生歧义与误解,日常交流尚可弥补,但若是技术问题,就会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大局。因此,海外中国企业以中文作为交流和工作语言,已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内需,也是中国企业所应承担的使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家海外中国企业都应成为一所中华文化的大学校,以经贸合作推动中文落地是当仁不让的使命,也是中国企业应有的责任担当。

问题很清楚,答案也很清楚,但如何做?做什么?谁来做?对于这些问题,企业和相关机构依然模糊不明。企业在中国国内时,不存在语言问题,很多企业走出去后才意识到语言问题,才认识到从英文服务到中文服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海外中文服务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中文教育仍基本局限于教育体系之内,而且海外中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甚至只是兴趣课程。因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不像这些发达国家的海外企业根基深厚,所在国针对这些企业的需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比如中国就是这样。而中国企业属于后发企业,所在国、所在地还没形成针对性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家,在道路建设、市政工程、农业产业园领域更是如此。而中国国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又远水不解近渴,且成本高,稳定性差,数量不足。所以,海外中国企业“就地取才”“就地育才”,对企业内的外籍员工进行“技术+中文”培训,就成为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农业、医疗等领域,对本土化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持续增加。企业可与国内或所在地的中文教育机构合作,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性设计“技术/管理中文”课程,甚至可以进行“一对一订单式”培养,即学即用,学中用,用中学,成本低,效率高。

如果企业所需“技术/管理中文”人才多,并且希望外籍人员能在企业承担一定级别的管理工作,那么除了中文能力培养外,企业还应该加强对这些后备技术/管理人员的文化浸润,从企业文化到中国文化,从企业精神到中国精神,从企业自信到中国自信,从企业智慧到中国智慧……都需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进行系统培训,而且对培养环境也有特殊的要求,最好能回到企业的母体——中国总部所在地实地感受,身心逐渐与企业命运连在一起。企业可分批优选这些优秀海外籍员工,与企业总部所在地的高校、职校或培训机构合作,以“课程+实践”的方式,为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中外兼通、能胜任技术和管理需要的跨文化本土人才。

但培训毕竟是短暂的,临时的,救急性的,若企业要在所在国根深叶茂,就必须与当地的人才培养体系融为一体,以发达国家海外企业人才获得之道为参照,当企业成为所在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有机成分,也就是成为当地人生活中的日常存在、日常谈资、日常所需时,企业文化实际上与当地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成为当地人所向往的就职选择了,中国企业就可以通过当地政府与高校,将企业的人才要求纳入所在国的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引导当地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

当然,融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要面对很多政治制度、教育政策、文化习俗方面的障碍,包括一些人为的阻力。企业应在充分创造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融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第一步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中国高校或教育机构合作,按需引入中国中文师资、志愿者,在企业内创办外籍员工“中文+技术”培训班、培训学校甚至大学,根据企业需要,健全学习专业设置,最终形成以中文为教学语言、专业基于企业需求的教育体系。在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社会效益后,与当地政府合作,逐步将企业员工培训机构扩展为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内的教育机构,教育对象从企业员工扩展为员工+国际教育系列学生,成为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依托所在地教育体系储备企业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地化发展提供更深更广的人才支撑,企业文化也就实现了在地化、日常化。企业所代表的中国形象也就真正的日用而不觉了。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