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必然要面对中外文化冲突问题,矛盾、对立是常态。因此,中华文化传播的成功,一定是妥善处理了对立统一关系,遵守了对立统一法则;而若失败,则一定是没有处理好对立统一关系,破坏了对立统一法则。只有准确认清了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科学分析解决矛盾与冲突的途径与方法,才能实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命。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动态的,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必须“步步惊心”“如履薄冰”,才能妥善应对各种未知的风险,如同在激流中行舟,不但有外显的风浪、冰山,而且有不可见的暗礁。面对这样的环境,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玄想、空想和侥幸,都会触礁、翻船,都只能是失败。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渴饮水,饥进食,坦然面对并克服各种主观或客观的阻力,才能到达世界各处的彼岸。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自力更生。中华文化走出去,虽然需要“借鸡生蛋”,但“鸡”的原产地必须是中国,也只能是中国,这样才能保证所传文化之基,才能保证无论外因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能始终坚持新时代中华文化不变色、不变调,更不会变异。否则,中华文化走出去之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只有确保走出去的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基因,才能确保中华文化在全世界遍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虽然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会对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状态有所影响,但中华文化的内核不会不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中华文化“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以“内因”促使“外因”的变化,以中华文化内在的和谐、和平、天下为公思想,改变周围文化生态、人文环境,使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相应改善,在更高的层面实现“内因”与“外因”相一致。这样的适应过程可以反复出现,每一次中华文化与所在地文化、地理环境从相互矛盾、冲突到相互适应、和谐的过程,都是中华文化更深一步融入所在地文化生态的过程。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善与恶,真与假,进与退,高与低,长与短,阴与阳……这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这是同一事物内的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物不有。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就是走在矛盾中,犹如在荆棘中穿行,每一瞬间都处于矛盾之中,旧矛盾接着新矛盾,新矛盾连着更新的矛盾。“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只有坚持矛盾分析法,全面看待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过河搭桥”“见招拆招”,坦然面对一切矛盾、压力、打击、污名……而每解决一个矛盾,中华文化就走进去了一步。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更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也是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载体的个体存在的价值之一。文化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一种文化区别于他文化的特殊本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不同;二是同一种文化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不同;三是构成文化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不同。我们既要直面文化矛盾的无条件、绝对存在这一共性,深思熟虑,远筹帷幄,及早规划,又要相信文化矛盾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直面每一特殊性矛盾的独特规律。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中华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精准对应每一种矛盾并找到解决方案,才能确保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既能“普灌”也能“滴灌”,能大能小,针尖对麦芒,就如前进途中的“排雷”,既可以集中“引爆”“地雷阵”,也需要一个个排雷,最终目的都是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个安全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