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要讲科学
孙宜学
2024年10月31日

任何观点都是主观的,除非得到事实的验证。但文化如何传播才是科学的?即使传播内容和方法经过了科学论证,传播者的主观努力和传播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如何才是科学的?传播效果如何才能科学界定?这些目前都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不必马上解决,也可能无法解决,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者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问题,以这些问题作为一种约束,做相关工作时更谨慎,有参照,不主观,不片面,尽量保持客观、整体的工作态度,拒绝“非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坚持科学传播,就要坚持斗争,克服妥协。文化交流不可能完全脱离意识形态之争,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就会回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政治斗争、价值观之争,害怕斗争,产生妥协。既怕斗争中取得胜利,更怕斗争中失败,因为两种结果都要经过斗争的过程,只要有斗争,就会打破妥协者安于现状的心态,使他们不得不行动起来,哪怕只是装装样子。为了不斗争,他们就会主张妥协,有时还利用岗位或权力的优势,和稀泥,补烂墙,不正视问题。中国文化的和平观不会和平落地,必须经过斗争,让理解者爱,不理解者理解,这样才能争取到和平。“战争与和平”是辩证法,也是因果关系。

坚持科学传播,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中国形象世界塑造的环境有恶化趋向,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乐观或悲观都毫无根据,越是复杂的事情越要客观,只有客观才能获得根据,客观本身就是最科学的根据。客观才能正视问题:别人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客观才能理性而非感性地对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成绩;客观才能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分析,沿着基本正确的方向推进;客观才能允许“百花齐放”,允许各地结合本地的文化传统和国际合作优势,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只要不跑调,走正道,都是在讲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文化。这就是实事求是。

坚持科学传播,就要坚持以变应变,因势而变。改革开放以来,中文、中华文化、中国企业经过了一个快速国际化时期,因为长期的相对封闭,导致对外开放呈现井喷式现象,相对显得拥挤,混乱,规模大,“运动战”现象突出;虽然融入世界发展主流的愿望强烈,长期积聚的发展潜力迅速爆发,但由于对国际环境不熟悉,中国式发展和合作模式在国外水土不服,“运动战”导致出现的问题:一窝蜂,跟风,缺乏科学规划、精细化程度不够,一厢情愿而非你情我愿,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效益缺乏评估,气势大,气度小,蓝图宏伟,线条不清,落点不准。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我们也必须“瞬息万变”,及时运筹帷幄,改变“战术”,变“运动战”为“攻坚战”:围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集中精力,重点解决,进而以一点带一面,以“星火”成燎原之势,始终掌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

坚持科学传播,就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我们自己的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过程不是说不依靠外援,而是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外援身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责任。华夏子孙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每一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从某个特殊的角度代表了整体,只有人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并自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人人传播、生活传播的局面,中华文化才会如春风化雨,如春华秋实,自然成长、收获、繁衍。从这个角度讲,只有中国人真正理解中国,才能把真实的中国告诉世界,才能真正会努力推动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