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孙宜学
2024年11月05日

李宇明老师在《语言保护刍议》中说:“凡学习、运用和研究语言文字的各种活动,以及对语言文字研究成果的各种应用,都属于语言生活的范畴。”语言生活就是人的生活,因为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语言。但作为语言文字研究者,不能仅仅将语言生活理解为日常生活,而是要珍惜新时代中国赋予的使命,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从战略角度加强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研究。

语言文字工作事关国家安全,文化存亡,必须加以规范和管理。中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语言类别丰富,语言生态不一,濒危语言多。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语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视语言资源为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中国是个多民族语言国家,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国内和国际形象,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但不容否认的是,国民的语言文字意识和认识都还落后于语言文字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由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普及国民的语言文字知识,提升国民对语言文字与国家发展关系的认识,把国民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与国家实力的提升相结合,在国家实力的发展和积累中实现国民语言能力的积累和提升,逐渐增强语言危机意识与保护意识,从而使语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

推广普通话与民族语言保护应平行发展,并行不悖。民族语言保护事关民族团结大局,应予以充分重视,并基于各民族语言文化传统,整体设计,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注重细节,采取切实措施,使语言文字保护工作成为实现和谐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不同民族语言以及汉语的各种方言所代表和传承的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获得同等地位。政府应始终将语言问题视为事关民族尊严的大问题,及时解决语言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设不同民族语言数据库,搜集整理不同民族语言发展历史和各种艺术作品,将民族语言保护与民族文化保护有机统一。

技术赋能语言资源保护与传承。语言文字保护要科学。目前,中国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信息化、法治化以及民族语言文字保护、语言服务、中华语言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不断科学创新,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的技术含量比较低,适应性不强,已有数据库使用率不高,与新时代的技术手段不兼容。未来必须加大技术赋能,针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局势,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调查中国语言状况,收集整理分析实态语料,建成开放型、可持续扩容的语言资源库,同时加强应用研究,产出系列成果,开发语言的资源价值。

人工智能提升语言资源使用效能。未来,语言育人功能要更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推动语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智能化,将汉语及方言、民族语言状况进行科学归类,创办打破时空限制、国别限制和区域限制的语言资源数据库,推动语言资源产业化、智能化,优化语言互通媒介,提速语言互动频率,监测语言使用过程,解决跨语言沟通障碍,综合开发语言资源数据库的保护与社会服务功能,将语言保护与语言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将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结合起来,经验共享,相辅相成,平等合作,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资源生态环境。

语言文字工作成功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才队伍。语言文字工作实用性强,因此语言文字工作者要上得了课堂,下得了乡壤,要能一手握“笔杆子”,一手握“锄把子”,使学术研究接地气,饮活水,紧紧立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应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解决语言文字工作者在科研和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提供“保护伞”,逐步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意识强烈、工作方法务实、感情上热爱语言文字研究的人才队伍。

发动和组织民间力量,为语言文字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文字工作是一场群众战争。语言文字的根和干都在民间,只有充分挖掘和引导民间力量,才能使语言文字本身及其传承、保护和研究不断获取生动新鲜的血液。政府机构应有效吸纳民间力量,培养一批民间学者、志愿者,并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把语言文字应用工作变成如同衣食住行一样的日常工作。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