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事易解”,这是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时最急需的一种做法。目前,我们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时,最常用且引以为傲的表述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等等,本意是表达中华文化自信,但忽略了讲述对象是对中华文化只是产生了兴趣的外国人。若让这些外国人初步接触到中华文化就形成“深”“难”的概念,他们可能就会“知难而退”,打退堂鼓。鉴于此,我们要把中国悠久的历史“浓缩成”当代化的中国故事,把人文地理“浓缩成”地域化的文化故事,让海外大众觉得中国元素就在他们身边,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余饭后,酒足饭饱,休闲旅行中都可了解中国文化,并在自己身边寻找中华文化元素,或与中华文化元素类似的文化元素。这样的中华文化,他们就会觉得亲切、平易、可以做朋友。
中华文化走出去涉及到不同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之间的斗争,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后者既包括主观故意的错误,也包括客观无意的错误,但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一样的,都会影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果。而要消除负面影响,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讲清楚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比如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帮助他们获得理解中华文化的正确方法,逐渐趋近中国人的世界观,也就理解了中国人如何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在此基础上,他们就相对容易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也就相对容易走出去了。在世界文化这片果树林里,我们不但要种下中华文化这棵桃树,还要帮助外国人找到这棵桃树。
中华文化以“一”对“多”,实际上相当于以一种世界观对应世界不同国家的世界观,也就是对应着世界上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中华文化理解,其中既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要学会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对象的世界观进行一定的客观分析,对“反对派”的接受思想,先设法改变其思想认识;对“中庸派”的接受思想,先设法推动其向先进转变;对“进步派”的接受思想,先肯定并加大支持合作力度,递进式、梯阶式营造出有利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环境,把中华文化融入各国思想产生的环境,从其产生的生活根源上逐步改良土壤,孕育中华文化种子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在外国思维方式里嵌入中国智慧。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唯物论思想,即承认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从这个角度讲,中华文化能否走出去,经贸交流,即处于第一位的物质,是起支撑作用的,中外经贸合作是推动中外文化合作的硬条件、助推器、发动机,只有中外合作能给双方或多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人文交流才会持久,政治合作才有基础。换句话说,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效,最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力。这个基础坚实,中华文化走出去就顺利并且能落地生根。中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不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必将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物质生活是最真实生动的生活,也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向世界讲好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的美好,讲好中国人对人之常情的热爱,并帮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过上更美好的物质生活,并为之和谐相助,平等交流,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向世界展示出的中国就是生动有趣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的中国,可爱,有趣,更容易让人亲近,更容易与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国家共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