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因素是中文和中华文化世界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娃娃抓起,改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国际传播意识,是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取得成功的基础,是百年大计。
高校作为中文和中华文化世界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门,具有独特的学科结构和人力资源。因此,高校应该以留学生教育为基础,综合学校整体学科优势,以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全方位赋能,使所有受教育者都成为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载体和主体,推动实现“人人传播”泛在传播生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世界化。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最基础性的工作是要推动实现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模式从“中文+专业”模式向“专业+中文”模式转变。
“中文+专业”模式。即在国际学生中文能力基础上,附加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并形成专业能力。一般做法是开设“当代中国”课程,鼓励留学生听各种专业讲座,与各专业的学生合作调研、做课题等等。这种模式的主导权在高校内的国际学生教育机构,主体是以中文学习为目的的国际学生。但目前种种做法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中国理解能力的附加训练,或教育途径,缺乏必要的考核和成效评估。从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整体需求看,这部分国际学生所占比例较小,毕业后直接从事中文教育、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数偏少,甚至回国后都没机会再讲中文,更不可能自觉在非中文环境主动讲中文、教中文,实质上是一部分中文世界化资源的流失。
“专业+中文”模式。即在中国学生专业能力基础上,附加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知识和从事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这项工作可以辐射到全校所有的专业,借助这种方式,全校所有专业的中国学生都可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国际传播知识,形成一定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将来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世界的过程中,就会做一个有心人,发现传播中文和中华文化的机会并主动作为,且能有所作为。比如主动教自己的外国同事说几句简单的中文,在外国工作时,给附近的居民讲讲中国故事,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等等。
中国未来的国际传播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实现“专业+中文”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覆盖和日常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国人,将来不管是从事国际传播专业,还是从事其他任何工作,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中文教育、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这就形成了人人传播的有机生态:全世界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在传播着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自觉地履行这个使命,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用一切机会讲着中国故事,这时我们看不到谁在传播,不知道在传播什么,但知道传播行为就在这里那里,时时刻刻,处处皆是,这个时候就是中文和中华文化世界化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