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环节,它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观、情感教育以及社会交往等多重价值。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思维成长和深度学习的空间。通过讨论、研究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也需要建立课堂规则,努力提升课堂教育质量,为孩子的终身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基。
课堂乱象,你“中枪”了吗?
从教40年,走进课堂听课超过5000节;从事学校管理30余年,曾在20余所学校巡课观课。汇总听过的课堂,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出现可喜的变化,学生逐步成长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存在如下现象,需要引起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象一:上课铃马上响了,学生的课桌上还是空空如也。
现象二:上课铃声一响,随即开讲,连“师生问好”都省掉了。
现象三:乱糟糟起立、乱糟糟坐下、乱糟糟问好。
现象四:学生趴着的、斜着身子的、低着头的、撑着下巴的,各种各样。
现象五:对教师发出的各种指令,学生面面相觑,半天闹不清要干什么。
现象六:问题经常无人应答,即使举手回答问题也是羞羞答答,胡乱地伸伸手臂,课堂上缺少那种必要的生机。
……
课堂的这些乱象,你“中枪”了吗?有些教师从低年级接手一个教学班,往往教起来相对轻松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却越教越吃力,直到最后“玩不转”,因为课堂乱象,只得被学校领导“调整“工作,重回低年级。
如果没有限度、规则、秩序造成了课堂上的无政府主义,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说起呢?如果没有统一规则的课堂,没有纪律的约束,老师各有各的要求,不好统一,学生难以适应。管理有方的老师上课纪律好,但有的老师课堂纪律堪忧。纪律不好,影响学生学习的效能,影响教师上课的质量。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校园文化,最终必将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课堂为何要建立规则
设计合理的规则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指导作用,对于师生间的互动与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堂组织良好的课,不仅意味着学生确切地知道他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还意味着他们训练有素,能主动地遵守这些规则。建立课堂规则既是教育者的职责,更是育人的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明确的课堂规则可以减少教师花费在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上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节约课堂时间。规则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提高学习效率。
维护课堂秩序。规则有助于维持课堂的纪律,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玩儿手机、随意聊天儿等不当行为,这些通常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明令禁止的行为,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从而减少违规行为。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感。课堂规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尊重他人、保持安静、按时完成作业等。开展规则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为未来社会培育有道德、有修养的公民奠基。
促进师生关系。课堂规则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信任。通过共同制定和遵守规则,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和有效。
建立课堂规则对于提升质量、维护秩序、培养良好习惯和责任感、以及促进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课堂规则,可以创造一个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制订课堂规则
制定课堂规则是确保课堂秩序和高效学习的重要步骤。制定课堂规则要注重基本原则与艺术策略。美国教育学家温斯坦制定课堂规则的四个原则:课堂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课堂规则应该清晰明了;课堂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课堂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
开学前的准备和宣传教育。教师应在开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符合班级需求的课堂规则。教师要在开学初向学生宣讲课堂规则,让他们充分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守纪意识。
明确和简洁的规则。课堂规则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遵守。例如,可以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如“热情专心听讲”“积极完成作业”等。
人性化原则。规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期望,避免过于严格或不切实际的要求。设定明确的积极行为奖励机制,如每周或每月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奖励。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行为,应有明确的惩戒措施,如第一次提醒,第二次点名批评,第三次则可能需要站立一段时间等。
安全性原则。进行实验或体育活动时,应遵守相关安全规则,确保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适时调整和持续优化。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适时调整课堂规则,确保规则的实际有效性。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管理技巧,提高课堂质量。
通过这些步骤,教育者可以制定出一套既合理又有效的课堂规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创造一个积极、有序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怎样的课堂规则
1.科代表课前询问准备。科代表于上课前课间向任课老师询问课上所用资料及注意事项,返回教室将其写在黑板上进行提示准备;如需发放作业及资料课间抱回发放。
2.学生课前准备并安静。课前一两分钟学生准备好上课需要的资料,将无关用品放桌内,安静坐好,目视前方,等待上课,科代表进行监督检查。
3.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课上不换座位、不下座位,不随便出教室。迟到的学生必须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方可进入教室。
4.上下课必起立并答礼。上课、下课,班长喊“起立”,站立端正,答礼声音洪亮,上课前有助于学生调整精神状态进入学习,下课后有助于养成学生安稳从容的习惯。
5.安静听讲并认真笔记。学生应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使用手机看小说、玩游戏等。当老师讲解时,必须保持安静,同时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心中默念。当需要笔记时,要迅速记录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位置。
6.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应积极回答问题,积极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热情讨论。回答问题时,应起立且声音响亮,使用普通话且语言得体。
7.尊重老师和同学。上课时,要注重尊重老师的劳动,下课时请老师先行。同学之间也应相互尊重,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8.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应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抄袭他人答案,遇到问题应虚心请教。
9.回答问题讲文明。回答问题时要起立,得到老师允许再坐下。提问题时先举右手,经允许后再起立发言,确保安静的课堂环境。
10.用不同手势表达需求
回答问题举手;上厕所比“C”;有疑问比“?”;求关注“闪一闪”。
不同手势有不同意义,便于课堂高效运行。教师提问回答问题,学生统一举右手。大拇指食指弯曲成半圆的C字手势,表示自己要上厕所,看到冲学生点头示意,学生自己悄悄去,悄悄回。对于老师或者同学的言论有疑问,用食指弯曲作问号,代表自己有疑问,老师看到可以选择让其发问。回答问题机会少,做题有困难,用五指收紧握拳再张开(反复做)的方式代表“闪一闪”,也就是求关注。
11.明确课堂声音刻度尺
课堂主要用声音表达,音量的控制很重要。可将课堂的声音分贝设定为一二三四几个刻度级别。具体界定如下:
一度声音:只有自己一人能听到、旁边同学却听不到的声音。
二度声音:同桌二人能听到的、邻近的同桌却不能听到的声音。
三度声音:4人小组讨论时互相能听到,另外小组却不能听到的声音。
四度声音:公开发言、展示分享时,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的声音。
12.保持课堂整洁。教室应保持整洁,个人物品如食物、饮料等不应带入教室,上课不准吃东西、喝水,下课时将桌上的东西收拾干净。
上课的规矩好,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一生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教学相长,教师也会受益,促进专业成长。当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课堂规则,并承诺遵守这些规则后,下一步就是帮助学生要从始至终遵守这些规则,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改。“规则”要成为真正约束和引导学生自身行为的“指向标”。
对课堂违规学生要进行惩戒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学校应制定课堂违规学生的必要惩戒。
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法制定、完善课堂纪律要求,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规范,健全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和规则。学校制定任何校规校纪,应当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和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家长)的意见;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有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代表参加的听证会。课堂规则作为学校校规校纪的一部分,应当提交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施行,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家长以民主讨论形式共同制定有关规则或公约,报学校备案后实行。
学生在课堂上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扰乱课堂秩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
其他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学生实施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学校、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实施教育惩戒,加强管教;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建立课堂规则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秩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通过遵守规则,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行为承担责任,这是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环。建立课堂规则意味着学生从遵守规则的初级阶段,逐步提升到理解并内化规则精神,最终能够自主地制定和执行规则,以实现个人的自我管理和社会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