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普及攻坚”时不我待
孙宜学
2025年01月22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全民语言文化素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基本元素,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必须通过中文来实现。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目的的中华语言文字的传承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延续的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这是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动力,也是目标。

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靠语言文字得以证实;中华文明的未来延续,依然要靠语言文字。没有语言文字,中华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无木之林、无雨之云;没有语言文字,中国的国家观、民族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星月、风中酒香;没有语言文字,中华民族就是一团散沙,社会结构和治理就会杂乱无序,不知民族之根在何地,民族之魂在何处……

语言文字“铸国魂、留祖根”,事关中国国家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目前外来语言带来了隐秘而强势的影响甚至压制:一是以网络视频、影视文学作品等形式直接影响中国国民教育体系和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觉,局部仍很强势;二是以语言学理论、翻译理论、传播理论、科技创新成果等形式促使中国人趋于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三是直接削弱青少年以国家语言文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四是混淆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蕴含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责任感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上下一心,中外一体,积极妥善应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整体规划,提升各级各类学校以语言文字铸魂留根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国民和媒体辨识能力,提升国民精神素质,自觉抵制庸俗暴戾语言,加强国民语言文字的安全认识和语言文字资源认识,自觉发现和保护民族语言文字遗产;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全民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共同体意识,正确认识民族语言与民族团结的关系,协同推广,协同传承;四是加强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形成“专业+语言文字”复合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强人才和资源区块链配给和共享机制,解决区域不平衡难题;五是加强统筹统管,共建教育资源数据库,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空中课堂”,共享精品资源,开发统一课程、教材、文化品牌等等。

语言贯古今,文字载中华。中华文明要靠一代代中国人继承传承,政府、社会各界、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协力组织实施诵读、书写和体悟活动,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丰富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和社会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资源保护意识,加强语言规划,开展濒危语言、跨境语言等调查保护,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利用科技优势,围绕区域语言保护进行一体化设计,发掘语言资源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建设中国语言资源库,开发、开放语言文化资源展示平台;结合留学生教育,推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经验世界化。要进一步拓展深化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语言文化交流,深入调研港澳台语言生活现状,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与研究,与港澳台教育机构深度合作,全方位调研中文教学、普通话培训、普通话推广普及和实际使用等状况,基于调研策划、合作开展语言文字传播和宣传活动等工作,研发当代中国文化教材,搭建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学习的数字化平台,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作长远发展。

语言文字是教育强国的基础,也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基础。语言文字传承与发展不只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是国家、民族特性的延续。因此,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必须扎根中华大地,把每一个字都变成文化的种子,落地才能生根,根繁才能叶茂,众木才能成林,众林才能构成繁荣共生的中国语言文字发展新格局,无论年龄老幼,无论民族区域,一体推进,创新形式,形成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一体提高国民语言文字意识和能力,让跨越时空、绵延流长的中华语言文字永存,永传,永生。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