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哈尔滨:迈向繁荣创新、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陈新光
2025年02月10日

2025年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隆重开幕,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5名运动员共赴冰雪之约。这是继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让这座“双亚冬之城”再次绽放出炫丽光彩,让全球感受东方大国“冰城”独有的厚重历史文化魅力。

“冰城”独有的厚重历史文化

哈尔滨于1946年4月28日解放。在建国初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也是“一五”时期是国家重点项目集中地。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加上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6户大中型企业的兴建,哈尔滨集聚了一批“国宝”级企业。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三大动力”企业,为国家电力等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的摇篮,作为在东北地区的战略大后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共和国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哈尔滨在水电机组、核电、煤电设备制造方面实力强劲,水电机组占全国一半,核电、煤电设备占三分之一。哈尔滨拥有哈工大等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1957年,我国第一台结构式电子模拟计算机在哈工大研制成功。1958年,中国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在哈工大诞生,开启了中国人工智能的探索之路,为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哈尔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2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自古以来便是狩猎文化、渔猎文化、牧猎文化的交汇之处,后又受到闯关东人的传统文化和欧洲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混合型多元历史文化特征。哈尔滨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将中西方文化精妙地交织,素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美称,这得益于其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始建于1898年,全长1450米的‌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早发展起来的主干道之一,路两旁汇聚了欧洲15至19世纪的各种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风格,堪称“建筑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907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其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已成为哈尔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外游客网红打卡景点之一‌。

“冰城”——世界最大冰雪主题乐园

在哈尔滨,不仅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这座城市在保留着传统的同时,也积极拥抱创新,让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哈尔滨地处平原,耕地面积广阔,且多为富含营养成分的“黑土地”,松花江畔景色壮美,太阳岛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尤其是独特的冰雪文化,成为无数人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每到冬季,整个城市仿佛被大自然施了魔法,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王国,是一场盛大的冰雪狂欢。这里拥有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首届冰灯游园会迄今已走过62载岁月。哈尔滨是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占地面积广袤,园内的冰雕建筑气势恢宏、造型各异。每到夜幕降临,五彩斑斓的灯光映照在冰雕上,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高耸的城堡、灵动的动物造型、雄伟的宫殿,每一座冰雕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冰雪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乘坐冰滑梯,感受风驰电掣的刺激;也可以漫步在冰雕迷宫中,体验探索的乐趣;还能欣赏到精彩绝伦的冰上表演,为这场冰雪之旅增添更多的欢乐与惊喜。2023年冰雪节期间游客数量达3000万人次,在2025年春节期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游客接待量达到历史峰值。

冰雪运动在哈尔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冰上运动员还是普通市民,都对冰雪运动充满热情和爱好。每到冬季,哈尔滨的各大滑雪、滑冰场地都热闹非凡。人们穿着艳丽的滑雪服,在雪道上飞驰而下,享受着速度与激情,或是在冰面上翩翩起舞,展示着优美的身姿。哈尔滨是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除了普通的冰雪运动,还经常举办各种国际级的冰雪体育赛事,吸引了众多世界顶尖运动员前来参赛。这些赛事不仅为哈尔滨带来了国际知名度,也为冰雪运动爱好者提供了观赏高水平比赛的机会。早在1953年中国就举办了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1996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亚冬会选址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再次在哈尔滨举办,如今的哈尔滨被称为“双亚冬之城”。

创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哈尔滨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作为亚欧大陆桥上连接亚洲和欧洲两大经济体的重要纽带,在对俄贸易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根据《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相关政府文件,哈尔滨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繁荣创新、时尚浪漫和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具体举措有:一是产业发展目标:通过推行“强省会”战略,集中资源和政策支持哈尔滨发展,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以县域资源为基础,以千亿级制造极核为引领,推动先进制造协作圈协作发展。围绕哈尔滨“4+4”现代产业体系、“1+2+3+N”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坚持沿链谋划、龙头牵引、本地配套、集聚发展,着力构建“四梁八柱”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文化发展目标: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利用,赓续城市文脉,守护、点亮和更新“南岗、道里、道外”3个历史城区,“中央大街、巴洛克”等13片历史文化街区,近1200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结合冰雪文化、百里松花江、万顷湿地等特色资源,推动历史保护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彰显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繁华有机融合的国际都市形象;三是公共服务目标:完善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全民全龄友好型、全要素保障型社区生活圈,满足居民各类生活服务需求。完善五级公园体系,打造“三分钟见绿、五分钟见园”的公园城市,构建“夏日绿道+冬日暖廊”的慢行系统和寒地特色公交系统。

为把哈尔滨建成繁荣创新、时尚浪漫和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要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奥运冠军之城、世界音乐之城、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等“金字招牌”,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会展之城、赛事之城,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展现开放、热情、活力、自信的城市风貌。为此,要着力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RCEP等开放合作,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深空、深海、深蓝”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资源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与腾讯、华为等行业头部高科企业合作,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化项目,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要推进城市更新,优化城市建设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一廊两屏三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一圈七带多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心城区形成“一廊双核、四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高标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提升;要完善交通体系,推动国际航空枢纽扩能升级,构建一小时高速公路辐射圈,形成“一环、十一射、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市域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在中心城区通过城市干线道路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南北互动。推动绿色发展,系统保护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生态系统,提升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整体保护好森林、湿地生态资源,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701.87平方千米,贯彻绿色低碳交通优先的理念,构建低碳安全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责任编辑:严玉洁】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