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摆茶评理”:传统习俗赋能基层矛盾调解
章林
2025年02月10日

在社会治理不断探索创新的当下,基层矛盾调解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武夷山市吴屯乡的“摆茶”习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经岁月沉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吴屯乡积极探索,将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与基层矛盾调解相结合,形成摆茶评理化解矛盾工作法(以下简称“摆茶评理”),为解决基层矛盾提供了独特且有效的解决途径,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

一、“摆茶评理”的实践与成效

“摆茶评理”在实践中,从拓展文化内涵、拓深治理方式、拓广服务范围三方面发力,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

(一)拓展文化内涵,融合传统与现代治理

吴屯乡的“摆茶”习俗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起初,它是当地妇女之间联络感情的一种独特方式。在过去,邻里间若有矛盾纠葛,妇女们便会自发地相聚在茶席,一边喝茶吃着农家小吃,一边聊天倾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放下彼此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化解误会,消除矛盾。

随着时代发展,吴屯乡深入挖掘并传承当地“摆茶”习俗,将其与“枫桥经验”有机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基层治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治理的理念。现在,“摆茶”已经打破了传统习俗的局限性,对象从妇女群体拓展到全体村民,调解事项从家长里短、邻里矛盾转变为关乎村庄发展的大事。目前,男性参与“摆茶”活动人数占比约40%。通过“摆茶”集思广益,村民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村庄规划等建言献策。这种做法强化了对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工作,有效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成功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摆茶”地点从村民家延伸到村委会。“摆茶评理亭”“摆茶评理室”等新场所为矛盾调解提供了更规范、更具公信力的环境,同时也增强了村党组织在矛盾调解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全乡17个行政村都成立了“摆茶”协会,实现了“摆茶评理”全覆盖。与此同时,各村网格员和综治协管员也主动融入村民“摆茶”活动中,他们在茶桌上认真倾听村民的交谈,留意各种矛盾纠纷的线索,从过去被动听闻矛盾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提前介入纠纷。截止至2025年1月,各挂村领导、村干部在“摆茶”中宣传方针政策148次,收集群众意见102件,疏解矛盾纠纷118起,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焕发出新活力。

(二)拓深治理方式,推动问题高效解决

将“摆茶”融入议事功能,使其不仅成为调解矛盾的平台,还成为党群、干群沟通的重要桥梁。基层干部利用群众农闲喝茶聊天的时机,倾听民意、了解情况,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增强了基层队伍的公信力和执行力。2024年,吴屯乡共开展“摆茶”议事活动12场,参与村民150余人次,成功推动1个民间经济项目落地。通过摆茶议事,村民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为乡村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发挥网格服务点作用,借助“四百兴村”工作机制,摆茶成为集化解纠纷、学习理论、传播思想、传递党音为一体的重要渠道。基层干部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用接地气的“土话”,以“聊家常”的轻松方式传递给村民。这不仅让村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政策,还提高了他们对政策的知晓度和配合度,增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政府工作的开展。

依托“摆茶”习俗,设置摆茶调解工作室,广泛收集反映群众的民生热点问题,征求群众工作意见建议。基层干部以开展大兴调查研究为契机,以“摆茶”为桥梁,深入开展下乡化解纠纷矛盾活动,把如何减少初次信访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直击矛盾,通过边喝茶、边议事、边话家常,及早掌握苗头情况,及时主动介入纠纷调解。

(三)拓广服务范围,凝聚协同合力

搭建平台,配强“摆茶”工作队。吴屯乡组建了由妇联执委、老党员、致富能人、乡贤、科技特派员、“法律明白人”等人员构成的摆茶调解专家库,为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矛盾调解创造条件,让各方在调解中发挥优势、协同合作。当出现矛盾时,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调解专家便迅速响应,在“摆茶”的轻松氛围中,引导矛盾双方理性表达诉求,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服务前移,延伸“摆茶”服务覆盖面。吴屯乡以落实道德建设、乡风文明为抓手,将“摆茶”服务窗口前移,设立城区综治服务中心、驻城司法工作室和摆茶调解工作室,一站式受理多项事务,包括纠纷化解、信访诉求、投诉举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心理咨询、诉讼及非诉讼代理等,为进城务工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切实为他们纾难解困。2024年,驻城中心开展普法宣传10场,提供法律咨询100人次,调解矛盾纠纷8起。

细化网格,提供“摆茶”歇脚服务区。吴屯乡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分布情况,调整完善了北门、城东、市区中心、火车站、高苏坂、三姑等六大服务管理片区,聘任了片区网格长,设立了联络点,为务工人员打造了“摆茶”歇脚点。网格长(员)不定期入户走访,深入了解各片区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和安全教育知识,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摆茶评理”的优势与挑战

“摆茶评理”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治理相融合,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亲和力强

“摆茶”作为当地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在群众心中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与正式严肃的调解和普法环境不同,“摆茶评理”借助喝茶聊天的形式开展,以亲情、乡情为纽带,让群众在熟悉的茶香、茶点以及轻松、平和的氛围中接受调解和教育。在这种氛围下,群众心理压力较小,更容易放松心情,放下成见,以理性平和的态度表达自身诉求,倾听对方意见,从而消除抵触情绪,为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二)灵活多变

“摆茶评理”不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摆茶”并不拘泥于繁琐的仪式和程序,两三人即可轻松入席,进行调解。同时允许后来者随时加入,使得调解过程更加开放和包容。此外,“摆茶”可以在多种场所进行,既可以在村民家中进行,也可以在村委会、摆茶评理亭等场所开展。调解方式也较为灵活,调解人员边喝茶边聊天边解决问题,能根据当事人的情绪和沟通情况及时调整调解策略。如果发现当事人情绪激动,调解人员可以暂停讨论矛盾焦点,转而聊聊家常,缓解气氛,待当事人情绪稳定后再继续调解。

(三)成本低廉

“摆茶评理”无需复杂的场地和设备,几杯茶、几碟小吃即可开展。相较于传统调解方式,“摆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同时,“摆茶”摒弃了功夫茶复杂的冲泡流程和器具要求,选用大碗盛茶,更加简便随性。这种轻松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当事人的沟通意愿和调解成功率,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的社会治理目标。

“摆茶”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在传承方面,面临着传承人才短缺和文化挖掘不足的问题,随着像祝树芹这样熟悉传统摆茶习俗的老一辈年事渐高,年轻一代的传承力度不够,且对摆茶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和特色性开发不足,导致其在吸引年轻一代和拓展影响力方面存在困难。在参与度上,目前主要依靠乡村两级推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宣传方式也较为传统,难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此外,在服务范围上,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服务还不够精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建议,进一步培养传承人和挖掘摆茶文化,为摆茶习俗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摆茶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设立奖励和表彰机制等,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宣传和教育,建立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应考虑如何将“摆茶”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习惯,从而扩大其受众群体,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此外,还应探索与旅游、教育等其他行业的合作机会,通过跨界的融合,让“摆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外来游客,从而实现摆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摆茶评理”的启示

“摆茶评理”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矛盾调解手段,更是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文化传承,为基层治理和矛盾调解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一)传统文化:现代治理的富矿

“摆茶评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传统摆茶文化与现代“枫桥经验”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新路径和新方法。在社会治理中,应重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契合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源头治理:化解矛盾的关键防线

“摆茶评理”强调源头治理,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介入和早解决。挂村领导、村网格员、普法志愿者等积极收集纠纷线索,主动排查矛盾隐患。各村网格员和综治协管员融入摆茶活动,从被动听闻矛盾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提前介入纠纷调解。在基层矛盾调解中,应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整合基层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等的作用,定期排查矛盾隐患。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关注,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纠纷。对于排查出的问题,要迅速介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激化升级。

(三)多元参与:凝聚治理合力的纽带

“摆茶评理”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成立摆茶协会,组建摆茶调解专家库。专家库成员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专业知识和较高威望。在基层治理中,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凝聚治理合力,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创新调解:提升治理效能的引擎

“摆茶评理”在调解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调解的严肃形式,以轻松的喝茶聊天氛围化解矛盾。这种方式营造了和谐的调解环境,降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情绪,使当事人更容易沟通交流,理性表达诉求。在矛盾调解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注重调解技巧的运用,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灵活选择调解方法,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五)群众路线:基层治理的根本路线

“摆茶评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摆茶”作为党群、干群沟通的重要桥梁。市乡挂村干部通过“摆茶”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摆茶”过程中,广泛收集民意,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在基层治理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基层干部应主动深入群众,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决策,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共同推动基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武夷山市吴屯乡的“摆茶评理”,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通过拓展文化内涵、拓深治理方式、拓广服务范围等举措,在基层矛盾调解、党群干群关系改善、政策宣传落实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具有亲和力强、灵活多变、成本低廉的优势,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在未来社会治理中,应持续探索“摆茶评理”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调解机制,丰富调解内容,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附记:2025年1月23日下午,武夷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明乔与吴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周建坤一行,专程前往笔者家中进行慰问,不仅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武夷山籍在外科研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重视与关爱,更为笔者提供了一次能够更好地了解家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地调研机会。1月27日上午,笔者与吴屯乡党委副书记张姝实地调研了摆茶评理化解矛盾工作法,了解了其运作模式和实际成效。在此,向黄明乔、周建坤以及后来又为笔者提供资料的张姝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