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发展至今,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研究者、师资、国内外合作项目等,在使用孔子学院这个名称时,往往对其内涵的解释和认知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我们作为孔子学院的主导方,对“孔子”这个概念的发掘和运用并不充分。比如,孔子学院的内涵与孔子思想的关系;孔子学院的教育理念与孔子教育理念的关系;孔子学院以中文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为主,与孔子周游列国传播的思想和传播本身的行为之间有哪些传承关系;孔子如何看人,看世界,看交流,看矛盾……这些对孔子学院海外生存发展有哪些借鉴价值;既然以孔子为名,世界自然首先视孔子学院与孔子有直接的精神传承关系,那么孔子的世界观如何指导孔子学院的工作;“孔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孔子”之间存在着哪些落差;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究竟如何;如何使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孔子”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会被等同于中国文化的全部。也就是说,必须将孔子或中国文化置于一个全球化的语境和环境中去向世界说明。
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实际上可以概括出一个孔子学院的基本功能,即“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的窗户,是中外“互看”之窗、世界“互看”之窗。每一所孔子学院都犹如一本书,这本书的每一页都由两部分构成。以德国的孔子学院为例,这本书可以采取双封面、双编排方式,封面分前后,共两个封面,一面是“中国看德国”,一面是“德国看中国”。从一个封面翻开,看到的是一个角度;从另一个封面翻开,看到的是另一个角度,从两张封面和内容看是两本书,而两部分合起来实际上又是同一本书,这种书的结构和编排方式,对理解孔子学院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法,有一定的启发。
孔子学院的足迹应该在孔子学院这本大书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也会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加厚,加印,重印,重版。
孔子学院是中国珍贵的外交资源,中国海外形象大使,自带中国温度、中国情怀,所以也不能仅仅自限于海外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机构,更要注重介绍当代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现状,使孔子学院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保持同步,以此保持鲜活性。换句话说,孔子学院的工作还属于民间外交的范畴。
当然,视角使然,孔子学院的工作究竟属于官方还是民间?这个问题敏锐,也敏感,更难回答。但通过孔子学院可以实现很多外交目的,这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无论是外交还是孔子学院,最终目的都是要塑造中国形象。孔子学院以中文与中国文化为媒,更柔和,更具亲和力,也更具灵活性,体现了“让事实说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民间外交效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空前密切,中国人和世界各国人的直接交往大增,中国人与外国公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了。而在日常往来中,每个中国人的一言一行,无不表达了中国的文化、国情和政策。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办的语言文化交流机构,实际上创造了中国人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因此,其本身就是一面镜子、一个舞台、一个广场,在其中,每天都在发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真实故事。因此,可以说,孔子学院就是一个个民间大使。在向世界说明中国和在全世界塑造中国形象方面,一座座孔子学院,就是一台台播种机,将一颗颗中国形象的种子,播撒到全世界。哪怕是绝壁顽岩,只要有了孔子学院这块土壤,有了中文热这场春风,就一定能化雨浇灌出一棵棵幼苗,而如果苗已破土而出,并开始茁壮成长,也就有了欣欣向荣的希望。
在实际工作中,应逐步从“推”到“拉”,从“外输”到“内生”,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样”的方向转变。总之一句话,把我们要给别人的,变成别人自身的需要。其中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只要朝着这个目标把工作做细,中文与中华文化终能走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