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  >>  正文
丹麦:世界科技创新的先锋
陈新光
2025年04月01日

2024年10月23日,丹麦国王腓特烈十世与美国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丹麦AI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纳迪娅·卡尔斯滕共同携手,启动了以丹麦神话女神吉菲翁(Gefion)命名的首台最大主权AI超级计算机。这台超级计算机是用英伟达技术和丹麦诺和诺德基金会资金建造的,预示着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家公司因各自最具革命性的产品取得成功而结成伙伴关系,将成为丹麦企业和研究人员加速医疗保健、生物技术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进步、迈向主权人工智能的重要里程碑。

生命科学研究蜚声国际

丹麦生命科学领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源自于对生物技术研发秉持专注与深耕的百年专注战略。19世纪末,1908年成立的利奥制药成为丹麦最早专注于皮肤病学和重症监护的公司之一。随后,灵北公司于1912年开始生产阿司匹林,1923年诺和诺德的前身迅速实现胰岛素商业化。通过在这些全球高度关注的领域投入深度研发,丹麦在国际医学界赢得了广泛认可,并逐步形成全球竞争力。2019年,丹麦被评为欧洲生物技术研发最佳国家。2021年,根据彭博创新指数,丹麦跻身全球研发投入前列,并在人均临床试验数量上居世界领先。2018年,丹麦政府首次启动针对整个生命科学产业的三年战略,此后每三年就系统地推出一次新战略。

2024年9月,笔者在丹麦考察期间注意到,丹麦的生物医药生态吸引了众多国际药企落户,包括Moderna、Seagen、Ceptur Therapeutics、Chiesi、Phillips Medisize、美敦力、GE医疗、西门子医疗、直观外科、奥林巴斯、罗氏诊断、英维康、飞利浦医疗、唯听和库克集团在内的多家国际公司选择在丹麦设厂。在哥本哈根主要商业大道两旁,这些知名公司的广告比比皆是。2022年的数据显示,丹麦作为生命科学的国际中心,拥有577家生命科学公司,涵盖了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数字健康等多个领域。其中,被誉为“丹麦药谷”的地区位于横跨丹麦和瑞典的南部地区,拥有生命科学有利的氛围、世界一流的研究环境、高技能的人才库以及强大的创新生命科学集群,涵盖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数字健康等多个领域。加之13.2%的欧洲药企总部落户丹麦,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

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人口不到600万的丹麦不乏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例如玩具商乐高、航运巨擘马士基、医药巨头诺和诺德等。更重要的是在丹麦的历史上,工业界、大学和公共卫生部门之间有着深厚的、极为蓬勃的研究环境和合作传统,这使得丹麦一直成为开拓性研发的热土,也是全球研发最密集、研发投入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研究人员集中度方面也位居欧洲前列。以医药研究为例,对首次人体试验(FIH)的审查时间上,丹麦药监局审查FIH试验时间已下调至仅14个工作日。不仅有速度,更有质量,丹麦药监局支持从毒理学研究到临床试验的过渡,并就毒理学、临床和监管问题提供科学建议,这些举措对世界药企有着很强大的吸引力。

丹麦政府对人才引进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极大力度的支持。例如,为了吸引世界其它地区的科技人员,丹麦政府给出了7年低税率的优惠。正常情况下,丹麦高级人才的收入税率可达到52%,但作为引进的人才只需支付30%左右的低税率。这对更持久地保留人才,尤其是对于邻近瑞典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更具吸引力。丹麦虽然只是一个小国,却诞生了14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5位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笔者在丹麦有限时间的旅程中,特地抽空与夫人到仰慕已久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哥本哈根大学老校区浏览,漫步在古典哥特式建筑旁的大学校区的绿荫小道上,仿佛被这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因为这所大学孕育出了10名诺贝尔奖得主和24位丹麦首相。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Morten Medal也是来自哥本哈根大学。

探索科学前沿需要超级的AI计算能力

丹麦宣布启动Gefion AI超级计算机,不仅标志着丹麦在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也反映了一个小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自主路径。丹麦虽是小国,但始终保持着国家意识并深刻认识到“数据是它们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资源”,包括技术主权的文化与语言维度。Gefion的核心亮点之一在于其对丹麦文化和语言的支持能力,实现本土特色的文化表达。目前,全球化的AI模型往往无法充分反映当地的语言细腻性和文化语境,更无法助力本地化特色的AI应用开发。丹麦举国之力建设基础设施,以便利用数据建设AI,以此高速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权Gefion AI超算运行在英伟达提供的网络和芯片上,由全球最富有的慈善基金会之一诺和诺德基金会主要提供资金支持,最终实现丹麦王国的“主权AI超算”。2023年,诺和诺德公司的市值超过4470亿美元,成为欧洲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超过2023年丹麦的GDP(4070亿美元)。

如今,黄仁勋、卡尔斯滕和丹麦国王为“Gefion”接通电源,犁出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丹麦推出领先的主权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不仅是主权化的一步,也是全球科技生态合作的一个缩影。这台以丹麦神话中女神吉菲翁(Gefion)命名,是一台英伟达DGX SuperPOD AI超级计算机,由1528个英伟达H100 Tensor Core GPU驱动,并使用英伟达Quantum-2 InfiniBand网络互连,比篮球场还大,重量超过30吨。由美国工程师纳迪娅·卡尔斯滕担任丹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首席执行官,负责丹麦AI创新中心运营。黄仁勋在这台超级计算机的发布会上说:“假以时日,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数据中心。它是一座智能工厂。”花巨资建AI超级计算机是为解决计算能力不足而扫清障碍,旨在助力丹麦在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

2023年10月18日,中国政府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倡议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道德规范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框架,更提出了更为深刻的伦理立意,倡导构建一个平衡各方利益、共同应对人类挑战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新模式。目前,中国已完成了大规模国家级资源整合,实现了“算—网—用”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全球技术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多个国家展开技术合作与共享,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积极参与全球技术生态建设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可能性。通过共同努力,各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技术公平性与文化多样性,为数字时代的文明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责任编辑:严玉洁】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