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高考故事
孙宜学
2025年06月11日

2025年高考已经结束,关于高考的讨论依然热烈,年年如此。的确,高考是改变中国学生人生命运的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家庭期望,也已成为世界关注中国、理解中国的一个焦点,并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认知,既有肯定其公平性与高效性的声音,也有对其高压模式和局限性的批评,其中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的差异。因此,向世界讲好中国高考故事,有助于世界更全面客观认识中国,了解高考赋予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从而推动真实中国的世界化。

讲清楚高考的公平性。中国高考是最公平的竞争平台。公平强调的是规则和程序的公正性,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高考生都遵守相同的规则,考试时间、试卷、评卷、录取分数等等,对每个人都一样。高考录取严格按规则进行,不管考生的身份、背景如何,从而保证考生都能在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序的环境中参与其中。高考以分数为核心标准,减少了财富、人脉等因素的影响,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以统一标准对考生进行分层选拔,是高效匹配有限教育资源的方式,学子凭借分数突破地域/资源限制,体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公平性。因此,澳洲、加拿大等国的一些海外高校在招收中国学生时,也会参考高考成绩。

讲清楚高考的严谨性。中国高考的制度设计确保了全国统一性与标准化。全国卷或省级命题严格遵循教育部《考试大纲》,确保考核内容、难度和范围的一致性。评分标准细化,不同省份试卷难度差异通过统计模型调整。《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则提供法律法规保障,保障考试公平。考试执行流程实行“闭环管理”,命题人签署终身保密协议,试卷流转全程监控,考场管理规范,智能防控,阅卷公正,全民参与监督,甚至自发维护考场秩序。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风险考试,相较于SAT/ACT多次泄题丑闻,中国高考无重大命题泄露事件,“零事故”运作彰显中国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严谨性的象征。

讲清楚高考的人民性。高考本质上是“全民参与的公平通道”。高考制度设计的初心,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有教无类”,普惠众生,不分户籍、民族、经济背景,无门槛,成本低,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少数民族加分等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各民族子弟享受平等机会。事实上,人民是高考的最大受益者,寒门学子通过高考逆袭人生,改变命运,给家庭带来希望,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高考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其全民参与性,不管家里有没有高考生,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考生加油,以各种方式为考生助考,实现了全民资源的总动员。高考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一个节日:紧张而祥和,激动而平静,期待而梦想。高考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以其公平赋予人民尊严感。规则公平高于一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规避“推荐信”“校友子女”等隐性特权,人人在高考面前都有尊严感,人人的努力在高考面前都得到了绝对的尊重,这和欧美精英教育世袭化具有根本性的差别,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以每一个人的中国梦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国高考制度的核心生命力。

当然,高考并非十全十美,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物。高考“一考定终身”似乎风险过高且无法全面评估学生潜力,欧美国家基于自身的大学招生形式,也因此将高考置于“中国式严苛教育”的框架下讨论。只要是客观的讨论,都对中国推进高考改革有益,我们都应该虚心接受。但作为中国特色的人才选拔机制,高考改革任何时候都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在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个性化、多元化。人才选拔不存在国际统一标准,但存在统一原则,那就是公平、公正。高考对“机会公平”的永恒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是中华文明的密码。创造高考多元可能的前提,是坚决守护公平底线。因此,中国高考故事,既是中国文明故事,也是人类文明故事,是全世界都追求的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在人类教育文明的星空中,不但自身是一颗发光的星球,而且照亮了周围的星球。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