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有趣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游客聊起澳大利亚城市时往往会想到墨尔本和悉尼,甚至会提到布里斯班、珀斯等城市,但很少会谈起首都堪培拉。就连澳大利亚的国民去过堪培拉的也不多,这座城市有种被遗忘的感觉,被人称为世界上最没存在感的首都。
堪培拉之所以被人称为最没存在感的首都,源于澳大利亚是先宣布独立再研究怎样建一个“独立国家”,堪培拉作为澳大利亚首都自然有其历史渊源。1778年建国前,在被殖民时期,首都墨尔本以时任英国首相的姓名命名,悉尼是全国最大城市和商业中心。1901年,澳大利亚决定成立联邦政府,墨尔本议会和悉尼议会围绕定都问题争执不下,形成了国家统一过程中的政治角争,经过国会马拉松式的辩论,终于在1911年通过了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即在两个城市之间选一个风调雨顺、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新首都,这就是堪培拉的雏形。堪培拉地处澳大利亚科西阿斯科山麓,被茂密丛林和崇山峻岭环抱,山丘和草地曾经是山羊和袋鼠的家园,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30公里,距悉尼238公里,距墨尔本507公里。后来,联邦政府又为确定新首都的名字商讨了很长时间,最终选择当地居民的传统名称——堪培拉,意思是“汇合之地”,民众又叫做“聚会的地方”。
新首都建设规划向世界招标征求设计方案,在137份设计方案中,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36岁的芝加哥人沃尔特·伯里·格里芬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据说他是参照美国芝加哥地理特征和该城地图绘制规划的。格里芬对堪培拉的设计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即高贵建筑的远景框架和园艺般天然环境特征的组合。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既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澳大利亚文化特色,直到1913年3月12日才举行开工典礼。之后由于一战爆发,澳大利亚财力受限,直到1927年才建成国会大厦并举行竣工典礼,这才正式迁都并规定了每年3月12日为“堪培拉节”。受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影响,城市建设受阻,堪培拉设计的主体——格里芬湖直到1963年才建成。1974年,联邦政府决定新建国会大厦,经过五年的筹备,从300份国际招标的设计方案中选中美国建筑设计大师乌拉吉的方案。这个方案继承了当年格里芬规划城市的风格,直到1988年即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才完工。同年5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为它主持揭幕启用仪式。这个建筑以及周边建设总耗资11亿澳元,是澳大利亚历史上建造费最昂贵的建筑物。
格里芬的设计和中国建筑设计理念十分相似,即注重风水和追求依山傍水、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花园城市方案。设计的主体是在1964年截取莫朗格格河,开凿一个人工湖。湖畔构建一个组成政府行政的三角,湖的南侧以国会山为中心做同心圆向四周辐射,建造放射型的城市街道,每一个街道指向组成澳大利亚的所有州区。湖的北侧以城市广场为核心,似一张蜘蛛网集结并呈多个几何图形的住宅区、商业区和教育区。南北城区隔湖相望,如两盘纵情绽放的巨大葵花争奇斗艳。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赢得举国赞许,为了表彰格里芬设计大师,澳大利亚议会通过决定,将新开凿的人工湖命名为格里芬湖。同时,在首都堪培拉以人命名的地名除格里芬湖外,还有库克船长纪念喷水池,可见堪培拉和悉尼歌剧院一样在世界享有盛誉,是澳大利亚人的自豪。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堪培拉城市设计方案获得了联合国城市设计金奖。
堪培拉还享有“梦幻的乌托邦”这一称号,反映了城市多元文化氛围和包容性,城市规划注重将自然与建筑结合,被视为现代乌托邦理念的实践成果。那年5月,我随政府考察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堪培拉的市政建设,正值南半球的秋天来临,我们登上堪培拉的安斯利山,极目远眺,只见坡上坡下那灿烂似火的枫叶、黄栌、红叶李与白桦树和松柏的墨绿色交相辉映,整座城市沉浸在绿海红浪之中。从山巅鸟瞰波光粼粼的格里芬湖,周长35公里,水域面积704公顷,宛若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系在堪培拉腰间,寓意澳大利亚是最大的岛国。湖区是鸟类的天堂,黑天鹅、鹈鹕、红嘴鸥、野鸭等水鸟在这里觅食和嬉戏。鸟类与人类和睦相处,游客向湖水中投掷食物,鸟类双翼微拢,脚蹼张开,在水面上疾速滑行,顿时在身后的湖面留下长长的划痕,让人赏心悦目。湖岸边的林间小径是跑步爱好者的好去处,不仅可以健身,同时能够领略湖的醉人美景。据当地居民介绍,每年秋季,堪培拉都要举行环湖“万爪漫步”活动,即大型环湖遛狗活动,国会议员和政府要员都会带着自己的宠犬与民众一起参加这个活动。
漫步在主干道诺斯本大街,道路两旁是澳大利亚国树桉树为绿化,其余街道两旁种植的树木有五角枫、元宝枫或栽培黄栌、红叶李。夕阳下,那些街道犹如一道道彩霞,分外妖娆,令人陶醉。在湖岸的联邦公园建有格里芬湖喷泉,又称库克船长纪念喷水池,是为纪念库克船长上岸200周年而建的,号称世界第一高喷水柱,站在全城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140米高的白色水柱直冲云霄,在丽日蓝天下,水雾形成巨大彩虹,非常耀眼。湖边还有一座铁制的空心地球仪,上面标有从英国首次到达澳大利亚的航海路线。在垂柳依依的阿斯潘岛上还建有白色钟塔——国家钟乐器,这是英国在1963年为庆祝堪培拉建都50周年赠送的贺礼。它的53个铃铛可以演奏澳大利亚乐曲、赞美诗和流行乐,难怪堪培拉还素有“散落于花园之中的城市”和“大洋洲日内瓦”的美誉。
堪培拉所处的环形高地比精心设计的城市景观更吸引人。国会大厦朝南2000米处是著名的红山风景区,电信塔伫立在779米高的黑山上,可俯瞰美术馆的全景。战争纪念碑后面的841米高的芒特安斯里山后是矮灌木丛地,景观独特。城市规划和布局天衣无缝,人与环境的自然融合,使得这座城市地广人稀。每4000人左右的居住小区,都有一个小型园林体系和园林式儿童游戏场,而各具特色的公园和花园却遍布市区各个角落,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60%。还有人称堪培拉是童话般的城市,因为在离堪培拉市中心西北12公里处的金溪路,有小人国主题公园,露天展出缩小12倍的英国著名建筑物及园林,造型精美、逼真,深受儿童喜爱。
堪培拉是一座典型意义上的内陆城市,并位于山谷区域。堪培拉的城市规划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在规划上将巴洛克式规划和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结合在一起,将首都的尊严和花园城市生活结合在一起,将城市空间的主角全部让位于自然山水,开创了一个生态式巴洛克规划先驱,享有“天然首都”的美誉。由于堪培拉规划过于考虑景观形式背后隐喻的政治含义,忽视了城市基本功能,使得其功能单一。迄今为止,堪培拉超过10层的楼房不足百栋,这里没有地铁、立交桥、高架道路桥梁和地下通道。就旅游资源而言,堪培拉也乏善可陈,澳大利亚有20多项世界遗产,首都却一项也没有。提升知名度的国际赛事及会议与堪培拉基本“绝缘”,这就使得许多外国人常常错误地将澳大利亚首都说成是悉尼或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