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  >>  正文
别让感恩成为“奢侈品” 为下一代守护心灵沃土
曾军良
2025年07月23日

当“谢谢”沦为社交礼仪的机械应答,当“回报”被明码标价为成绩和物质交换,感恩正在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悄然异化——从心灵的自然流露,退变为一件包装精美的“奢侈品”。我们一边抱怨孩子冷漠自私,一边用“投资思维”浇灌他们的成长:补习班账单后总跟着“你要争气”,生日礼物附带“下次考试必须进前三”。若连爱的给予都标好了价码,又怎能苛责孩子失去感知纯粹温情的本能?或许,守护感恩教育的本质,正是从打破这场“情感交易”开始:唯有先归还爱的无价性,才能让下一代在荒芜的世道里,始终手握馈赠阳光的能力。

消失的谢谢

曾几何时,一句真诚的“谢谢”,是心间暖流淌过的轻语,是教养殿堂里温润的基石。然而,当这两个字在快餐化的社交中日益稀薄,在代际传递的链条上悄然松动,我们不得不正视:一场关于“谢谢”的集体性消逝,正无声地映射出一个时代深层的教养危机。它不仅是词汇的隐匿,更是情感回馈机制的失灵,是人与人之间那层珍贵“柔光”的褪色。在效率至上的洪流中,在即时满足的喧嚣里,那份对善意、对付出、对微小美好的感知与回应,正如同被风沙侵蚀的古老石刻,日渐模糊。它的缺席,让心灵的原野,渐渐显露出情感荒漠化的端倪。

在北京某重点小学的“感恩主题班会”上,老师问:“谁记得父母最近的生日?”45人的班级只有7人举手。上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2023年的调查显示,68%的青少年认为“父母为我付出是应该的”,仅有12%会主动表达感谢。更令人忧心的是,某地敬老院连续三年举办的“重阳节亲情活动”,参与子女数量以每年15%的比例递减。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令人窒息的真实场景:商场玩具柜台前,男孩因为母亲拒绝购买限量版球鞋,当众撕扯她的头发;留学归国的女儿,因父亲无法全款购买婚房,在家族群里发布断绝关系声明;疫情期间,被隔离的大学生将社区志愿者每日送餐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挑剔菜品种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庞维国教授指出:“当感恩成为稀缺品,人际关系就会退化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家庭不再是情感港湾,而变成了有限责任公司。”

重拾那声失落的“谢谢”,绝非仅是礼仪的复刻,而是对人性中最朴素光辉的虔诚打捞,是对文明得以延续的根系的一次深情浇灌。它要求我们,在匆忙的步履中俯身,在功利的计算外驻足,以心灵的温度去熨帖每一次微小的馈赠。让“谢谢”不再是社交辞令的残片,而重新成为心弦被善意拨动时,那声自然而然的回响。当父母率先俯身拾起这粒蒙尘的珍珠,当教育不再忽视这看似微末的精神星火,我们便是在为未来砌筑一道抵御冷漠的堤坝。唯有让真诚的感谢如星火燎原,方能照亮并温暖那可能陷入教养荒原的时代心灵,使文明的薪火,在童真的眼眸中,得以纯净地传递。

感恩缺失的五重根:从脑科学到社会生态的深度剖析

当一声本该自然流淌的“谢谢”在孩童唇齿间变得迟疑、稀薄,甚至消逝,我们惯常的审视往往止步于“教养不足”的表层。然而,这看似简单的缺失,其根系早已悄然穿透个体心灵,深深扎入我们时代的复杂土壤。它并非孤立的精神荒漠化,而是一场由神经回路的怠速、情感连接的静电、价值天平的倾斜、群体共情的低氧与数字洪流的冲刷,共同催生的“五重根”危机。从镜像神经元未被充分点燃的火种,到社会生态中互利互惠纽带的松弛,感恩的褪色实则是多重维度失序投射在人性镜面上的一道深刻裂痕。剖析这五重根,便是为迷失的温情,绘制一幅重返心灵的精密地图。

1、被削弱的镜像神经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脑成像研究显示,长期接受物质满足却不付出劳动的孩子,其大脑中负责共情的镜像神经元活跃度比普通孩子低37%。这意味着他们更难理解他人付出的价值,就像先天缺失感受温暖的神经末梢。

2、家庭教育的三个误区。过度补偿型,60后、70后父母将自己童年缺失的物质条件加倍给予独生子女;情感外包型,将感恩教育简化为给老人洗脚的摆拍照片,却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功利置换型,“你考100分妈妈就开心”的交换条件,使情感沦为成绩的附属品。

3、数字化时代的共情障碍。日本东京大学的追踪研究表明,每天屏幕时间超过4小时的青少年,识别面部微表情的能力下降28%。当孩子习惯用表情包代替真实表情,用点赞代替真诚感谢,情感表达就变成了社交表演。

4、消费主义的价值扭曲。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618”期间青少年奢侈品消费同比上涨45%,而图书类礼品下降19%。当广告不断强调“你值得拥有”,却没人告诉孩子们“你应当珍惜”,占有欲自然取代了感恩心。

5、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对比《颜氏家训》中“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训诫,现代家庭更热衷传授的是竞赛技巧和应试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家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能完整讲述家族三代以上故事的青少年不足5%。

解构感恩缺失的“五重根”,并非为冷漠寻找注脚,而是为复苏指明路径。它揭示:重塑这份人性的温润底色,既需在微观层面悉心滋养神经花园——以共情互动激活镜像星火,以延迟满足锤炼前额叶的韧性;更须在宏观层面修复社会生态——让互助的价值重获秤杆之尊,使虚拟的浪潮不淹没真实的触感,令共情的氧气重新充盈公共空间。这是一项跨越实验室、家庭、学堂与街巷的系统性“心灵生态工程”。唯有当每一重根系都得到有意识的灌溉与扶正,感恩才能挣脱“奢侈品”的桎梏,重新成为流淌在时代血脉中的生命原浆,滋养个体,联结社群,并最终抵御那由内而外的精神熵增。

重建感恩的心灵土壤:家庭教育的个实践智慧

当感恩的溪流在功利与速成的版图上日渐干涸,当“理所当然”的尘埃试图覆盖童真心田,我们不禁叩问:何处可寻那滋养人性温情的“心灵沃土”?这土壤的贫瘠并非一日之寒,它源于共情纽带的疏离、即时满足的洪流,以及生命价值被物化丈量的无形侵蚀。重建绝非重拾礼仪的表层涂抹,而是一场深及根系的心灵生态修复。它呼唤家庭——这最初的“情感苗圃”,以九个实践智慧为犁铧,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松动板结的认知,播下觉察的种子,浇灌以共情的活水,让“感谢”得以在真实的付出与体认中,破土而出,重焕生机。这,正是抵御精神沙化、孕育生命丰饶的根基所在。

九个实践智慧,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松土、播种、涵养的细腻心法。当父母俯身成为感恩的“镜像神经元”,当家庭时光流淌着真诚的“看见”与“回应”,当付出的汗水被体认而非被标价,当微小的美好被郑重拾起……心灵土壤的墒情便在悄然回升。这重建的工程,终将结出超越“谢谢”本身的果实:那是对生命联结的深刻体悟,是穿透得失迷雾的内在丰盈,是赠予孩子一生行走世间最温暖的“精神抗体”。当感恩从教导内化为呼吸,它便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生命原浆,不仅肥沃着个体的心田,更在无形中,为这个渴望温度的时代,默默修复着那最珍贵的人性根系。

从家训到国风:重建感恩的文化生态

当“感恩”二字在现代语境中日渐单薄,沦为节庆的修辞或功利的回响,其深层危机不仅是个体德性的磨损,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慢性失活。曾几何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箴言深植于家训门风,“知恩图报”的伦理如血脉般流淌在国人的精神经络。然而,在传统礼俗式微、价值多元碰撞的激荡中,这份维系人际温情与社会韧性的文化生态正面临系统性退化。它不仅是家庭餐桌前“谢谢”的稀薄,更是公共空间中互助纽带的松弛,是历史长河里那份对天地、对祖先、对他人深厚情谊的集体性淡忘。礼失求诸野,重建的起点,正需从家训的薪火重燃,延展至国风的星河汇聚,方能治愈这时代性的“存在性贫困”。

苏州园林的“滴水轩”前,导游总会停下讲解:古人特意在屋檐设计集水装置,提醒子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将建筑美学与道德教化完美结合的智慧,正是我们亟待恢复的文化基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建议建立“感恩教育三维体系”。家庭,设立“感恩存折”,记录情感收支;学校,开发“情感劳动”课程,量化评估关怀行为;社会,创建“善意银行”,存储和传递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清华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指出:“感恩不是道德奢侈品,而是社会关系的氧气。当感恩之心开始跳动,一个民族的精神免疫系统才能真正强大。”

在湖南耒阳的千年古村落,至今保留着“分食”习俗:谁家做了好菜,必分送四邻。这种朴素的共享文化,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性孤独的密钥。当我们教会孩子说“”谢谢”,不仅是培养礼貌,更是在功利主义的荒漠中,为他们开辟永不干涸的情感绿洲。

重建感恩的文化生态,是一场从心田到山河的文明复育。当千万家庭重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朴素敬畏,将感恩的种子深埋于日常的柴米油盐,家训的星火便悄然点亮;当社会机制珍视善行、礼赞奉献,当公共叙事不再吝啬对平凡善意的讴歌,当教育体系将“知恩”与“报本”融入国民精神的底色,国风的星河便渐次璀璨。这并非对旧礼的简单复刻,而是萃取传统精华,注入时代活力,构建一种可呼吸、可生长的新文化密码。唯此,感恩方能挣脱浮泛口号的桎梏,重新成为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温润力量,在个体心间筑起丰饶,于时代苍穹下,汇聚成抵御冷漠、滋养共生的浩荡长风。它终将成为我们留给未来最珍贵的精神抗体,与最深沉的文化自信。

在这个以效率丈量价值的时代,感恩恰似穿透钢筋森林的一缕晨光,它不昂贵却珍贵,不喧嚣却有力。当我们蹲下身与孩子共种一株“谢谢”的幼苗,便是在功利土壤里辟出永恒的精神绿洲——那里有对阳光的珍视、对雨露的铭记,更有破土而出时对大地最本真的回响。此刻起,让我们把“劳驾”变成家门钥匙,让“亏欠”化作成长养分,须知:唯有心灵沃土不荒芜,生命才能结出超越得失的甜美果实。看,那被感恩滋养的孩子,正用双手接住星光,又转身照亮人间。

 

【责任编辑:吴艳鹏】
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