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此后,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到《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再到《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引领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时隔十年,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发展形势科学判断,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新目标,为践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市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统筹全局、科学施策,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各级政府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在住房保障建设方面,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2016年至2024年年底,全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835万套,帮助1亿多群众实现了安居梦。同时,现代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在运行中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也是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系统思维谋划布局城市绿色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是为了人民。1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已建口袋公园4.8万个、城市绿道12.78万公里,超过360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含直辖市的区县)实施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很多城市实现了对燃气、供电、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的智能感知、动态监测和预警处置;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增加停车位380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3100万平方米,让越来越多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我国已建成千兆城市207个,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个人和法人办事实现“一件事集成办”,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温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人民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地标。现代城市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结果。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23年报告提供的数据,1800年,城市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2%,到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首次超过50%,2023年达到56%。当前,世界城市只占地球表面不到2%的面积,却贡献了80%以上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先例。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大、资源约束强,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城市发展的老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2015年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并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精髓要义,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现代城市建设起步较晚,1949年末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诞生,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数量达到694个,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有超过9.3亿人口生活在城镇。城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活力释放、韧性彰显,全国GDP过万亿的城市已经达到28座。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7.0万亿元,贡献了61.1%的国内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具备相当实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阵地,绘就了一幅宜居、韧性、智慧、人文交相辉映的城市新画卷,引领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为全球城市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方案。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城市之间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等各不相同。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不仅深刻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规律,也为未来部署了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率30%至70%一般被认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必须看到:从地方债务管理到财政金融举措,过去城市“摊大饼”式增量扩张时期形成的一些政策制度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产业同质化等问题;城市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活动高度密集,社会风险与安全风险也相对集中;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做好地震、洪水等城市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都需要加强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全过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人民城市理念贯穿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宜居、韧性、智慧”三个目标,再次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强化法治化是推进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五个转变”和“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目标,深刻阐明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构建纵向、横向和社区“三位一体”协同高效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为新形势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构建人民城市发展新格局,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实际行动,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着力提高落实各项任务部署的能力,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