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中国故事】兼资忠义 善断大事
章林
2025年08月13日

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北宋时期杰出政治家、诗人。他一生刚正不阿,历仕宋太宗、宋真宗两朝,既是澶渊之盟中促成真宗亲征的关键人物,亦是北宋政坛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重臣。宋太宗曾赞誉道:“朕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徵也。”与其同朝为相的毕士安称赞他“兼资忠义,善断大事”。

年少登科 理政有方

寇准自幼聪慧,年少时便能作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据史料记载,他不仅仪表堂堂,且潜心钻研《春秋》三传,深厚的经学修养为其日后在政坛上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基础。

十九岁时,寇准踏上科举之路,考中进士。当时,太宗选拔人才倾向于考察提问,且对年轻考生持保留态度,导致许多应试者因担忧年龄因素影响仕途,不得不采取虚报年龄的方式来应对这一选拔机制。然而,寇准却坚守自己的原则。他认为刚踏入仕途便欺骗君主是不可取的行为。最终,寇准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顺利进入官场,被授予大理评事之职,先后任职归州巴东知县、大名府成安知县。

在地方任职期间,寇准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面对征收赋税、摊派徭役,他改变传统做法——不再签发官府文书并派官吏挨户催缴,而是将乡民姓名及各家应缴赋税、应服徭役明细张榜公示于县衙门前。这一举措秉持公平透明的原则,既避免了官府过度干预可能引发的矛盾,又有效防范了官吏徇私舞弊。看似简单的做法,实则体现了对百姓的信任与尊重,从而促使民众自觉配合政令。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寇准升任兵部侍郎,担任三司使。当时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合并,事务繁杂混乱,各部门权责不清,文书积压严重。寇准到任后,首先进行机构改革:将三司事务划分为六个专项,委派判官各司其职;建立部门联席制度,要求各司主官当面核销往来文书;针对历年积压的账目,他亲自督办重点案件,如查实一笔滞留五年的二十万贯军费,责令相关司局限期结清。经过系统整顿,三司运转效率显著提升。

直言进谏 刚正不阿

寇准性格刚直,在朝堂之上从不畏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甚至面对皇帝,也毫不退缩。一次,他在宫殿中向太宗奏事,因意见不合,与太宗产生激烈的争论。越听越生气的太宗猛地站起来,转身准备离开。如果换作别人,早就吓得不敢出声了。寇准却毫不畏惧,上前拉住太宗的衣袖,执意请太宗回座继续议事,直到事情商议决定后才肯退下。这种大胆的行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朝堂中极为罕见。然而,正是寇准的这份执着和坚定,让太宗看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负责态度。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天,持续大旱导致灾情严峻,太宗赶忙邀请亲近大臣询问时政得失。面对灾情,众人多含糊其词,用天命之说敷衍塞责,试图将责任推给不可捉摸的天意。寇准却与众不同。他援引《洪范》中“天人感应”的学说,直言大旱之灾恐系刑狱失当之应。这一言论直接挑战了当时盛行的“君权神授”思想,太宗听后十分生气,起身走进宫中。待怒气稍平后,太宗意识到寇准的话或许另有深意,于是又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正的具体情况。寇准抓住机会,详细禀报了祖吉与王淮两桩受贿案的悬殊处置:祖吉身为地方转运使,仅收受下属六百余贯贿赂即被处以极刑,家产尽没;而参知政事王沔之弟王淮,凭借兄长权势侵吞官财达千万贯之巨,仅受象征性杖刑后旋即官复原职。寇准的仗义执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他通过两案“同罪异罚”的鲜明对比,揭露司法体系的特权问题;其二,其不畏强权的胆识令太宗为之动容。太宗先是严厉训斥徇私的王沔以整肃纲纪,继而破格提拔寇准,先授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再擢同知院事。经此事件,太宗对寇准的评价从“性刚自任”转变为“真社稷臣也”,寇准的政治地位由此显著提升,逐渐成为影响朝政格局的重要力量。

高瞻远瞩 澶渊定策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北宋边境州县纷纷沦陷,战火迅速蔓延至黄河北岸的澶州。消息传至北宋京城,朝廷上下一片震恐,大臣们慌乱不已,纷纷提出应对之策。多数大臣主张迁都以避锋芒——有的提议逃往金陵,妄图凭借长江天险,苟且偷安;有的建议迁都成都,凭借蜀地的山川险阻,偏安一隅。怯懦之声甚嚣尘上。

在这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寇准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战。他敏锐地洞察到辽军孤军深入,虽来势汹汹,但后勤补给线拉长且深入宋境,处境其实颇为凶险。若此时朝廷怯懦迁都,不仅会大伤民心士气,更会让辽军肆无忌惮地侵扰,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寇准主张真宗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抗击辽军。他深知皇帝亲临前线,对于凝聚军心、振奋民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极大地提升宋军的战斗力。

尽管寇准力主抗辽,但真宗心中依然顾虑重重,对亲征犹豫不决。寇准一方面不断向真宗分析当前局势,强调亲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联合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等武将,向真宗表明宋军将士同仇敌忾,只待皇帝一声令下。在寇准的反复劝说下,真宗终于下定决心,起驾前往澶州。

可到达澶州南城后,真宗又因畏惧辽军兵势,不愿再往前渡过黄河进入北城。寇准心急如焚。他对真宗说:“如果陛下不过河,那么人心将会更加感到不安,敌人的气势也不会受到威慑,这并不是一个能够取得威望和决定性胜利的策略。”“况且各路援军不断赶来,为何疑虑而不前进?”寇准随即与高琼商议,由高琼力劝真宗渡河。最终,真宗在众人劝说下登上澶州北城城楼。宋军将士看到真宗的黄龙旗,顿时欢声雷动,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士气大振。辽军见状,始料未及,军心有所动摇。辽军主将萧挞凛在视察地形时,被宋军床子弩射中身亡,辽军士气因此遭受重创。

澶渊之战期间,真宗虽亲临澶州督战,实则始终倾向议和。当宋军射杀萧挞凛、取得战场优势后,真宗仍授权寇准全权主持与辽谈判。此时寇准面临双重局面:一方面宋军士气正盛,完全具备持续作战能力;另一方面,长达二十五年的宋辽战争已使两国百姓不堪重负。在此背景下,寇准一方面严令谈判使者坚持“岁币不得超过三十万”的底线,另一方面巧妙利用军事胜利作为筹码,最终促成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以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换取两国长达百余年的和平。

澶渊之盟虽使北宋承担岁币之责,却达成止战。相较于持续战争的巨额消耗,岁币支出反而减轻了财政压力。和平期间,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商贸往来日趋活跃,南北文化交流更为密切。寇准在此役中展现的战略远见,既化解了当下危机,更奠定了长期安定之基,故范仲淹赞其“左右天子,不动如山”,王安石亦推崇“丞相莱公功第一”,足见这一决策的历史价值。

澶渊之盟后,寇准因功勋卓著而声名鹊起,其政治威望达到顶峰,成为朝野瞩目的重臣。然而其刚直不阿的作风与显赫地位,很快引来王钦若、丁谓等权臣的嫉恨。在谗言不断侵蚀下,真宗逐渐疏远寇准,最终将其罢相外放。虽曾短暂复职,但很快又遭贬谪至雷州。颇具戏剧性的是,当宿敌丁谓被贬途经雷州时,寇准不仅派人馈赠蒸羊,更约束家童不得寻衅,以德报怨之举尽显名臣风范。

年过六旬的寇准谪居雷州期间,在这片瘴气弥漫的南疆之地仍励精图治。面对当地与中原文化隔绝的困境,他亲自教授中州官话,架起了语言沟通的桥梁。目睹百姓因农业技术落后而生活困顿,这位昔日的宰相挽起衣袖,带领民众开凿沟渠、兴修水利,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入雷州。经年努力终见成效:昔日贫瘠的土地变成沃野千里,蛮荒之隅渐显繁荣气象,寇准用实干诠释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精神。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寇准病逝于雷州。其灵柩北归时途经荆南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当地百姓闻讯自发于道旁设祭哭奠。他们在路边插竹挂纸钱,以表达对寇准的怀念之情,后为其建庙祭祀。寇准去世十一年后,宋仁宗为寇准平反昭雪,复其太子太傅,追赠中书令、莱国公,谥号“忠愍”。

从初入仕途的意气风发,到力主抗辽的果敢决绝,再到晚年的坎坷遭遇,寇准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无论是在朝堂之上的直言进谏,还是对边疆战事的运筹帷幄,寇准都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刚直不阿的品格,为北宋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明代孙承恩的赞词所示:“立朝侃侃,直道靡顾。致身鼎铉,秉节清素。手扶日毂,不震不凌。社稷之功,莫能与京。”

本文原载于《前线》杂志2025年第8期。

作者简介:章林,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副教授;李思琪,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