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九三阅兵如何让历史走进人心
章林
2025年09月03日

“铭记历史”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怎么才能让一代代人真正铭记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呢?抗战胜利80周年首都天安门阅兵,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视觉的震撼

作为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兵首先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强烈震撼。阅兵活动按照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时长约70分钟。由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组成的受阅阵容,整齐划一地从天安门广场通过,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今日中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世界局势并不太平,和平并非理所当然。阅兵的震撼,体现了我军的强大军事实力和能打胜仗的底气,同时也在默默诉说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屈辱到复兴的奋斗史。

抗日战争中,我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简陋,大多是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凭着“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精神,以铮铮铁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七十多年前的开国大典上,受阅的武器装备五花八门,国产化率极低,参与受阅的飞机也只有寥寥十多架,只好飞两遍。如今,世界看到的是一支100%中国制造的钢铁雄师,飞机想飞多少架就飞多少架,再也不用飞两遍。

历史的回响

阅兵中还藏着对历史的回响与致敬。广场上,千余名官兵组成新中国阅兵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乐团。他们演奏着大家耳熟能详的抗战老歌,《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曲目的唱响,瞬间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

阅兵队伍里的每一面战旗,都讲述着英雄的故事。当“杨靖宇支队”“狼牙山五壮士连”“刘老庄连”“平型关战斗模范连”等战旗在阅兵场上迎风飘扬,我们就会想起那些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先烈们。他们的壮举,现在想起来还让人眼眶发热。

参阅部队大多从具有抗战部队血脉的单位中抽组,涵盖了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抗战主力。这种安排,体现了红色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

情感的共鸣

最难得的是,阅兵能让所有人产生相似的情感共鸣。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蹦蹦跳跳的孩子;不管是在天安门广场的现场上观看,还是在家中通过屏幕观看,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注视着同一个场景,心里都翻涌着同样的情感。

尤其是看到那些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齐聚在天安门现场观礼时,仿佛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他们满头的白发、坚毅的目光、标准的敬礼,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记忆。

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还有台湾各界代表人士。中国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所有为抗战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都该被记住。同时,抗战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这段历史像一根绳子,把两岸中国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薪火的传承

阅兵也在以一种庄重的方式,把历史传递给下一代。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场盛大的阅兵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在这堂课上,他们会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种想法,就像一颗种子,悄悄种在孩子心里,等他们长大,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阅兵结束后,人们会回到各自的岗位。但那份由阅兵带来的爱国心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会留在每个人心中。就像一场没人喊口令的接力赛,这份责任,会从这一辈人手里,传到下一辈人手里。

仪式的力量

人类自古以来就离不开仪式,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一样。生日时要吹蜡烛许愿,结婚要穿婚纱走红毯,毕业了要穿学士服拿证书……这些看似麻烦的规矩,为什么总能打动我们,让人记一辈子?因为它们带我们跳出了日常柴米油盐的琐碎,标记生命中重要的时刻。

阅兵正是这样一种仪式,只不过它比个人的仪式更宏大,比普通典礼更厚重。它拥有让人看见,让人感受,让人共鸣,还能把精神传下去的力量。通过阅兵,历史走出书本,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故事;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走进了每个看过这场仪式的人心里,再也不会被忘记。

【责任编辑:王辉】
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