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九三阅兵,让我们触摸到了抗战历史的厚重脉搏。当8万只气球和8万羽和平鸽飞向天空,纪念大会落下帷幕,抗战记忆的传承不应随着时间流逝而稀释,它需要从宏大的仪式走向细微的日常。
以仪式立心
九三阅兵作为一场庄重的国家仪式,通过精心设计,集中唤醒民族集体记忆。排列整齐划一的受阅方阵,各种尖端、先进的军事装备,激昂雄壮的军乐,猎猎飘扬的战旗,英模部队的威武身影,以及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老同志们那沧桑而坚定的面容,这一切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激发了每一个人的爱国情感,为记忆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历史记忆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稀释,甚至被历史虚无主义所扭曲。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有人抹黑抗战英雄,有人将侵略历史美化成“解放”。而仪式作为权威的国家叙事,以庄重的形式、集中的传播,为抗战记忆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九三阅兵通过对历史的回响与致敬,直观地证明了抗战历史的真实性与严肃性,让任何试图歪曲历史的言论都不攻自破。
同时,仪式所提炼的核心主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日常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无论是学校的历史教学、社会的纪念活动,还是文化产品的创作,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仪式所传递的核心价值,才能避免记忆传承的“碎片化”。如果没有仪式的引导与规范,日常行为很可能陷入“无的放矢”的困境,甚至被错误的历史观带偏。
以日常立行
仪式所激发的情感共鸣强烈,日常浸润则更加持久、细微而深入。阅兵结束后,若抗战精神只停留在新闻的画面里、社交媒体的讨论中,再深刻的感动也会逐渐消散。因此,抗战记忆不能只靠仪式“点燃”,还需要日常的“浸润”。
在阅兵式上,当“狼牙山五壮士连”“刘老庄连”的战旗迎风飘扬时,能让观众瞬间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的掌握却显得捉襟见肘,他们分不清淞沪会战与徐州会战的时间线,对“杨靖宇”“左权”“赵一曼”的事迹知之甚少。为何会产生这种“仪式上熟悉、日常中陌生”的反差呢。
首先,从教育供给上看,当前的历史教育在内容与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未能真正贴近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场景,导致历史教育难以深入人心。例如,老师讲抗战史时,仍旧把鲜活的历史拆成冰冷的考点,难以激发年轻人真正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在资源利用方面,抗战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工作显得较为零散,存在宣传形式较单一、保护利用整体规划不足等问题。此外,学校、社会和家庭在抗战记忆传承方面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协同机制,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例如,阅兵之后,许多单位都会组织参观纪念馆等活动,但参观后缺乏持续的互动与深化。
再者,传播手段的滞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新技术应用的不足,导致历史传播的沉浸感和互动性较弱,吸引力和新鲜感不足,自然也难以引起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例如,很多历史纪念馆的展示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图文和实物展示上,未能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无法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双轨并进,久久为功
传承抗战记忆需要仪式与日常双轨并进,让历史记忆既走进高燃时刻,又融入日常行为之中。首先,仪式活动的举办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模式,应当继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和新意的表现形式。同时,要着力构建一个多元化且协同高效的教育网络体系,将历史记忆以一种生动且自然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体验之中。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仪式活动的创新和日常生活的融入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抗战记忆从来不是“陈列品”,不需要只在仪式的“聚光灯”下才被想起;它该是“日用品”,像空气一样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当校园的历史课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情感的共鸣时,当社会上的各种纪念活动能够持续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时,当每个普通人都愿意在生活中自发地“聊抗战”时,九三阅兵的高燃才不会只是“一时的感动”,而会成为民族精神的“永恒火种”,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