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  正文
抗日战争的叙事视角:“苦难叙事”到“成长叙事”
章林
2025年09月11日

讲中国近现代史时,一说到抗日战争,那些浸着血和泪的“苦难记忆”,从来不敢忘,也不能忘。然而,给学生讲这段历史时,我总想着多跟他们说一句:仅仅铭记“苦难”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看见“苦难里长出来的力量”。

一、苦难叙事:不该褪色的集体记忆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为黑暗和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城里,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日军屠杀;731部队的实验室里,无数无辜的百姓被当成实验品;华北地区,日军实施“三光政策”,对许多村庄进行扫荡;还有那些被强拉去当“慰安妇”的女性,她们的身体被摧残,心灵被践踏。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创伤。沦陷区里,奴化教育横行,中国学生被强迫学习日语;粮食、矿产等资源被无情搜刮,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肆意摧毁,部分历史的记忆被粗暴涂抹……这些苦难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伤痛记忆,是不能被抹去的一页。

苦难是历史的一部分,它让我们铭记过去的伤痛。但纯粹的苦难叙事如同一幅画只画了一半。它让我们看见疼痛,却没让我们看见怎么好起来;它记录了跌倒,却没记着怎么爬起来。当我们往远了看就会发现,这段历史不只有单一的苦难,更有激发我们在苦难中成长的力量。

二、成长叙事:从“自我救赎”到文明韧性

抗战这一历史篇章,从来不是“等待别人拯救”,而是“自己拯救自己”的故事。在这部故事中,“成长叙事”这一线索,回答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一个饱受摧残的民族,如何从废墟中站起来,并最终走向复兴?

成长叙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地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在敌后根据地广泛动员群众,打破了以往“只靠军队打仗”的局限,成功地将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能够攥紧拳头的整体。

成长叙事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争精神。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军事力量和残暴行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打破了日本快速吞并中国的妄想。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成长叙事重新确立了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主体地位。民兵们机智勇敢,挖着地道跟日军周旋;华侨们身在南洋,心里惦记着祖国,捐钱捐物;知识分子们冒着炮火西迁,就为了不耽误教书、不丢了学问。他们不是被动等待拯救的受害者,而是主动跟着历史往前走,一起拼出了“人民战争”的大场面,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洪流中的伟大力量。

最令人动容的成长叙事莫过于文化根脉的守护。当日军实施“文化灭绝”政策时,中国知识分子展开了史诗般的文化保卫战。故宫文物南迁,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几乎无一损毁;西南联大在茅草屋里上课,培育了许多世界一流人才。这些令人敬佩的行动,不只是保住了那些瓶瓶罐罐、书本纸笔,更守住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成长叙事还重新定位了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在抗战中,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不是别人恩赐的,是无数中国人用命拼出来的。这种从“自我救赎”到对世界和平负责的成长,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韧性和担当。

三、苦难与成长:抗战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题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当我们不断强调“成长”的重要性时,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忽略了“苦难”的存在和意义?事实恰恰与这种担忧相反。苦难非但不是成长的障碍,反而是推动成长的“催化剂”。这就如同种子,在泥土中必须经历外皮的腐烂,才能冒芽长叶;又如同宝剑,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变得锋利。同样地,一个民族也只有经历过绝境的严峻考验,才能真正觉醒和奋起。

正是这些苦难,激发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团结和抗争精神。如果不是这场残酷的战争,将我们逼至生死存亡的绝境,或许我们还要长时间陷于军阀混战的局面之中,无法迅速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因此,苦难从不是白受的,它就像块磨刀石,把民族以前“钝”的地方,一点点磨得锋利起来。

但我们也不能把“成长”说得轻飘飘,仿佛胜利唾手可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有“胜利广场”“胜利之墙”和“胜利之路”。与此同时,纪念馆里还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墙上刻着长长的遇难者名单。胜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踩着苦难的台阶,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从“苦难叙事”到“成长叙事”,改变的不只是讲述历史的方式,更是民族的心态。从前频繁地讲苦难,是怕日子好了忘了疼、松了劲;如今更多地讲成长,不是忘记了疼痛,是学会了把疼变成往前走的力气。抗战这段历史,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从不是攥紧仇恨的拳头,而是松开拳头,把苦难里攒的劲用在前行路上。

真正的铭记,不是困在过去的伤痛里走不出来,而是让过去的光,照亮未来的路。就像那些在抗战中守着希望的勇士们,熬过最黑的夜,是为了等到天亮。我们铭记那段苦难的历史,是为了带着民族的韧性,在复兴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