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中国故事海外本土化的三个基本前提
孙宜学
2025年10月21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增进国际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途径,既是中国需要,也是世界需要。中国故事的海外落地并非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一场跨越文化、社会与认知差异的在地化重构。实践证明,真正能在海外扎根、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故事,都离不开三个核心基本前提:故事场景贴近当地社会生活、与当地民众有利益相关性、能引发深度的共情共鸣。

场景贴近:中国故事从“远方叙事”走进“身边日常”

讲故事需要场景,场景是受众感知故事的第一触点。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首要障碍,往往不是语言差异,而是场景的违和感:充满中国本土语境的故事若被直接投射到海外社会,当地民众首先受到触动的就是场景,而不是故事本身。若民众因场景陌生而产生疏离感,即便后面听到的故事内容再精彩,也难以走进心里,总觉得那是别人的故事。一些国产影视剧出海时,过度强调“中国符号”:宫斗、古典爱情等等,就难以广泛传播。因此,选择当地场景或营造当地民众熟悉的生活场景,去特殊化,使中国故事与这样的场景有机融合,就会使听众产生表里如一的直观感受,不知不觉由浅入深,听得进,听得懂,心神领会,中国故事才能真正本土化落地,进而将中国经验、中国精神,融入当地民众日常生活。

在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时,要使场景与语境贴近、适配,就要跳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叙事惯性,主动思考当地受众关心什么、熟悉什么。若忽视场景的贴近性,即便故事充满善意,也可能引发误解。如中国传统孝道的海外传播,若原汁原味地展示传统文化中以子女为父母洗脚、磕头为孝道,就会在一些强调平等尊重的国家民众感到不适,甚至误解为人身依附、压榨。这说明,脱离当地生活场景的文化输出,不仅无法实现传播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文化隔阂。唯有让中国故事的场景落地当地日常,才能让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不自觉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利益相关:中国故事从“文化展示”变为“价值共享”

场景贴近是中国故事的入场券,与当地民众建立利益相关性,则是中国故事落地生根的土壤。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往往遵循价值优先原则。在海外民众眼中,中国故事是否值得关注,首先取决于它是否与自身利益相关。中国故事要在海外真正扎根,不能只停留在文化欣赏层面,更要让当地民众看到故事背后的实际价值:经济发展的机遇、生活品质的提升,抑或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总之一定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让海外民众感受到“中国故事与我有关、对我有益”,中国故事才能成为他们心心念念的心事。

利益相关性的构建,关键在于找准需求点。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存在差异,中国故事的讲述必须因地制宜。在欧洲,民众更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在拉美,民众关心就业与产业升级。这类故事不需刻意强调“中国成就”,却通过“利益共享”的叙事,让当地民众自然而然地认可中国的发展经验,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利益相关性并非“短期功利”,而是“长期共赢”。现在海外传播的中国故事中,存在“重短期利益、轻长期价值”的倾向,比如过多强调“中国商品便宜”“中国投资能赚快钱”等,却忽视了讲中国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会带来的长期利益。这种叙事虽然能短期内吸引关注,却难以形成持久的信任。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国故事,应聚焦“可持续的利益共享”,如中国海外援助项目不仅建设当地基础设施,更帮助当地建立运营管理体系,确保项目长期惠及民众。这样的故事紧扣民众工作机会、收入增长、教育改善、生活便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中国故事看得见、摸得着,中国故事就与当地民众成为长期的价值共生,为本土化落地筑牢根基。

共情共鸣:中国故事从“价值传递”升华为“情感认同”

中国故事与当地民众产生共情共鸣,就会被记住、会融入受众的血肉,成为一体。促生情感共鸣的故事,才能跨越文化差异,成为受众心中的共同记忆。共情共鸣的核心,是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无论文化差异多大,人类对“爱”“家庭”“奋斗”“梦想”“正义”的感知是共通的,这些情感是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中国故事要引发海外共鸣,不必刻意迎合当地文化,而应从中国经验中提炼出这些共通情感,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个人叙事”引发共情,以“人性的温暖”感染人心,击穿文化壁垒,实现文化互通。

共情共鸣的关键,在于“平等的视角”,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若过多强调“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就会给受众造成居高临下感,若过多渲染“中国的苦难与崛起”,则会给听众造成博取同情的矫情感,造成“被说教”的不适感,难以引发共鸣。真正的共情,需要“平视”的姿态:承认文化差异,尊重对方的认知,同时展现中国故事中与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如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对未知的探索与对梦想的执着。这种“平视”的叙事,会让海外受众感觉到中国人与他们一起在共同为人类的未来而努力,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

中国故事海外本土化的这三个基本前提,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场景贴近当地生活,是为了让故事“走进”对方的世界;与当地民众建立利益相关性,是为了让故事“融入”对方的生活;引发共情共鸣,是为了让故事“住进”对方的心里。中国故事要以贴近生活的场景吸引人,以利益共享的价值留住人,以共情共鸣的情感打动人。唯有如此,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跨越文化的鸿沟,从“中国的故事”变为“世界的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王文倩】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