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  >>  正文
坚持中华文化“浅传播”与“深传播”的辩证统一
孙宜学
2025年10月31日

所谓“浅传播” ,即聚焦表层文化元素的广泛触达,以易感知、易接受的方式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所谓“深传播” ,则是在中华文化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融入度之后,即致力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思想理念的传递,推动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形成深度认同。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当前阶段,应遵循 “由浅入深” 的逻辑,构建 “浅传播” 与 “深传播” 协同发力的辩证统一体系。

浅传播:表层文化的广泛触达

“浅传播”以中华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符号化元素为核心,涵盖美食、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非遗技艺等可直观感知的内容。这些元素是中华文化最外在的 “名片”,无需复杂的文化背景铺垫,便能通过感官体验引发国际受众的兴趣。“浅传播”不追求对文化内涵的系统解读,而是通过碎片化、场景化的呈现,易感知,易接受,让受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中华文化,形成初步的文化印象。这种传播方式如同 “敲门砖”,传播范围广,渗透力强,为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但“浅传播”具有 “流于表面” 的局限性,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可能导致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停留在 “猎奇式” 层面,无法形成中华文化整体观,容易忽视故事背后的历史与道德理念。

深传播:核心价值的共鸣与认同

“深传播”聚焦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想理念,涵盖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等深层内容,是中华文化的 “灵魂” 所在,如“和合思想” “天下为公”“天人合一” 理念等。这些元素的传播,能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实现 “价值共鸣” 与 “思想认同”。“深传播”需要通过系统的解读、理性的对话,使具备了一定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与理性思考的受众深度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进而将其与自身的文化体验、价值观念相连接,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从而对受众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长期影响。

但“深传播”的传播门槛较高,内容往往抽象、复杂,易遭遇 “文化折扣”。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深传播的内容可能因文化隔阂 减弱传播效果,甚至加深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由浅入深:辩证之道

“浅传播”与“深传播”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完整路径。“浅传播”是“深传播”的基础,“深传播”是“浅传播”的目标。没有“浅传播”搭建的 “文化接触点”,“深传播”便会陷入 “曲高和寡” 的困境;没有“深传播”的 “价值内核”,浅传播则会沦为 “无根之树”,难以形成持久的文化影响力。如海外受众可能因喜欢中餐、春节而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进而主动了解儒家思想、中国哲学;而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也会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表层文化元素的内涵,形成 从兴趣到认同 的良性循环。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工程,“浅传播”与“深传播”如同飞机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二者辩证统一,协同发力,才能既避免文化符号的表层化,也能防止中华思想理念的虚空化,从而构建起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的传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文化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王文倩】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